无线网络建设的投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网络建设期和网络成熟期。在网络建设初期,部署新站的主要动力来源于达成网络性能的建设标准,即满足用户感知。此阶段的建设标准采用了强制性的网络性能指标门限。在网络成熟期,当网络性能已经满足建设标准后,更多地会考虑价值回报,在原有网络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投资效益的价值评估。此阶段的建设标准形式更加灵活,一般通过综合评分进行优先级排序。
随着国内5G网络建设逐步迈入成熟期,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也在上升。在实际应用中,投资回报率是经常被采用的评估方法,其定义如下:
成本回收周期=一次性资本性支出(Capex)/(年收入(Revenue)-年运营成本(Opex))
该公式以量化的方式直观反映了新建站点的投资效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然而,在评估维度上,该公式局限于有形的资金收益,未能体现无形的品牌、用户粘性等收益;在空间粒度上,也局限于站点级别的评估,未能拓展至栅格、楼宇、场景等多样化的粒度。因此,该模型无法在更宏观的角度和更精细化的粒度上,提供价值评估的分析报告。
中兴通讯无线网络精准规划NGI-RSH平台构建了一套涵盖有形和无形收益,并支持多样化空间粒度的综合价值评估体系,有效提升了评估的全面性和扩展性。该体系化的方法论贯穿网络从新建、成熟到退网的全生命周期,能够实现评估标准与策略的统一与延续,从而为运营商在网络发展与投资策略制定过程中,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综合价值评估体系架构
图1展示了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关系,该体系由价值维度和空间粒度两部分构成。在业界广泛应用的价值评估工作流程中,通常以特定空间粒度为基本统计单位,围绕多个价值维度开展评分、加权和求和等计算,最终依据得分对统计单位进行优先级排序。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工作场景和项目需求,所选取的价值维度和统计方法、空间粒度等可能有所差异。
在综合价值评估体系中,有形收益是指投资回报率中的新增收入,计算方式包括“新增流量×用户套餐单价”或“新增用户数×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因此评估体系中需包含新增流量、用户套餐单价、新增用户数和ARPU 4个子项。一般情况下,评估中需要包含现网统计值(当前网络状态下的流量和用户数)和未来新增预测值(部署后预期的新增流量和用户数),其中现网统计值也是反映增长潜力的重要指标。
无形收益则是指虽未直接体现在投资回报率中,但对网络运营具有战略价值或其他辅助收益的维度,如用户体验提升、网络覆盖完整性、品牌影响力增强等。
成本的定义则与投资回报率公式保持一致。
应用实践
中兴通讯精准规划NGI-RSH平台基于上述体系,构建面向了4G和5G网络的价值评估功能。该功能已经支持国内外约500个无线网络规划项目,网络规划提效达到70%以上。以下对5G网络评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说明。
在有形收益评估方面,对于新增流量评估,根据不同场景采用差异化方法:覆盖规划场景参考4G流量分布,容量扩容场景结合话务预测与流量压抑结果评估未来增长,其中话务预测基于当前区域的用户业务模型、流量及速率分布等特征,对未来的用户数、流量、速率和使用时长等指标进行建模预测。对于新增用户数评估,在新建网络区域采用人口地图数据进行估算,在已有4G覆盖区域则通过驻留在4G网络上的5G终端数量进行推算。对于新业务的评估,由用户输入新业务覆盖区域及相应ARPU值作为评估依据。5G新业务主要面向行业应用,其ARPU通常显著高于普通用户,因此属于高价值用户类型。
在无形收益评估方面,品牌效应通常体现在重点场景(校园、交通枢纽、党政机关等)、投诉数量和竞对状态等要素上。用户粘性则综合用户接入成功率、感知速率等多种感知指标进行评估,反映用户整体的体验质量。用户投诉同时也是影响用户粘性的重要因素。
在成本评估方面,由于涉及的数据种类繁多,平台在网络洞察阶段采用简化的成本模型进行初步估算,确保评估的可操作性和效率。成本模型主要包括设备投入、站点所在区域的租金和电费、基于历史数据预测的上站频次等。
在空间粒度选择方面,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评估粒度。在制定网络整体规划策略的阶段,一方面采用场景级评估,以支撑场景化的网络整体规划与建设策略,适用于“信号升格”等专项规划行动;另一方面,通过栅格级价值评估并聚类形成价值区域,为网络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在站点规划的阶段,采用站点级评估,以判断站点建设的必要性和优先级。
通过上述方式,精准规划NGI-RSH平台可以灵活支持多样化的场景需求。
综合价值评估体系不仅适用于国内外具有不同特点和需求的4G与5G网络,也能适配不断演进的行业应用和5G-A业务,展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具备优良扩展性和高度适应性的价值评估体系,对于保障网络建设与自智平台演进策略的持续性和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