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5条,运营里程10945.6公里。2024年全年开行列车4085万列次,完成客运量322.4亿人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迅速扩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出行便利程度。城轨建设和运营费用高昂,数据显示全国轨道交通企业平均每公里运营成本高达1126万元,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甚至超过了1500万元/公里。随着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政策的调整,轨道交通未来将向更加多元化、智慧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5G专网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既能够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G专网简化系统架构
无线通信网络是保障轨道交通系统高效、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无线专网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有如下几个发展阶段(见图1):
在技术发展过程中,这些无线通信网络并没有实现兼容和替代关系,而是形成了多网叠加并存的情况,易产生数据孤岛,资源利用率低。5G专网可发挥高速率、低延迟、大容量和广覆盖等特点,有效切入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痛点,结束多网并存,走向一网融合。
5G专网技术优势明显
5G有诸多特色功能,可以更好地适配轨道交通行业多样化的应用需求。
网络切片在通用硬件基础设施中切分出多个虚拟的端到端(E2E)网络,每个网络切片在设备、接入网、传输网以及核心网方面实现逻辑隔离,以更好地满足轨交行业安全生产、内部管理、外部服务三大类业务,数几十个子系统的业务通过5G实现综合承载、独立运行的需求。
通过5G网络和时间敏感网络技术的结合,再结合时钟同步、业务报文类型和特征智能感知,并通过双发选收、智能化调度及精准门控保障端到端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系统提供10±1ms级高可靠确定性网络接入,确保列车CBTC/TACS信号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5G LAN可以替代行业常用的IPSec和L2TP隧道协议,为终端提供终端互联互通或终端分隔等灵活的通信能力。同一LAN群组内能够适用基于IP或Ethernet的点对点、多点传输的通信模式。传统的TCP/IP网络业务架构无需改造即可接入5G网络,组网更简单,连接更可靠。
5G网络支持将算力下沉到网络边缘,结合城轨视频AI类应用有广泛的业务场景,如车辆段的车辆关键部件视觉检测、接触网的视频检测等,还能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实现人员定位、客流量分析等大数据应用,实现高效管理。
5G MBS将多媒体内容通过广播方式向用户推送,保证流畅的观看体验。该功能可以适配当前地铁PIS业务,节省空口传输带宽,简化车端多屏组网,并支持Free-to-Air模式,实现无SIM卡接收模式,这样乘客可使用自己的手机播放PIS系统提供的丰富媒体内容。
5G关键任务(mission critical)移动宽带集群服务满足语音、视频、数据及行业特定等业务的集群通信需求,具备高可靠、高安全、易部署等优势,支持TETRA、B-TrunC、PDT等系统融合互通,打破传统通信壁垒,提升跨线网运营、跨部门协作效率。
5G专网部署模式多样
频率是构成5G无线网络的基础,结合当前政策法规和产业标准情况,国内各城市地城市轨道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商用模式积极引入5G专网。
截至2024年末,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累计向4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许可公众移动通信无线电频率资源带宽1109MHz,其中86.5%可用于5G。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的RAMS业务(信号、集群等),可以由运营商提供代建代维5G独立专网。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的非RAMS业务(如乘客信息系统、承载视频监控系统、智慧运维系统等),可以由运营商提供基于5G公网切片隔离的逻辑专网,保障业务需求同时降低使用成本。
目前除了国铁、商飞等企业获得5G专频试用授权外,国家暂未向其他行业发放5G专频授权。但轨交行业用户可在国家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指导下采用5GHz NR-U(5G非授权频谱)或毫米波频率部署独立5G专网,此类中高频5G专网可以替代原有Wi-Fi车地网络,解决Wi-Fi安全性、移动性弱的问题,满足行业自建自维的要求。非授权频谱的4G/5G网络在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线路已经部署应用,毫米波频率在上海地铁4号线、海外首尔地铁线路中已经部署应用。
随着国内广州、上海、南京、武汉、天津、苏州等十多个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采用5G专网替代原有无线系统,从非核心生产业务承载,逐步探索核心业务系统承载,最终行业将形成5G专网综合承载解决方案。5G专网技术将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