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的演进

发布时间:2005-03-07 作者:谈振辉 阅读量:

▲ 人们期望有一个具备有线电信业务质量的无线系统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该从现有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演化而来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GSM网,充分发挥GSM的资源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较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下述明显特点:

     采用具有高效频谱利用率的无线数字传输技术;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具有信息安全和身份确认功能;提高系统容量。

在推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起了根本引导和推动作用。例如:

    泛欧GSM标准代替模拟通信系统的NMT、TACS和德国系统C,实现全泛欧国家间无缝隙漫游。在已有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北美和日本地区,实行以IS-54、IS-95和PDC标准来与原系统兼容,又克服了原系统频谱利用率低的问题。

    第二代数字蜂窝通信系统GSM/DCS—1800、TDMA(IS-54/IS-136)、CDMA(IS-95)和PDC的性能指标。

    除了上述FDD系统外,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还有几种TDD系统,即数字无绳系统。

    第二代数字无绳电话系统CT2、DECT(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phone)、PACS(Person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和PHS(Personal Hand-phone System)的性能指标参数。

    本文主要讨论无线通信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多址接入,双工制式,物理信道,调制扩频等关键技术向第三代移动通信体制演化的途径。

 

1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达4亿多户,预计至2001年用户可猛增至5亿多。而现有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难以满足需求,人们期望利用多种系统集成一个可无缝隙通信的基础设施,可在各种无线环境下提供具备有线电信业务质量的多种业务。这就是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产生的背景需求和基本要求。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应具备下述特点:通用无线寻址接入能力;可在全球范围内漫游;含多信息媒体,多传播介质和多层网络。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与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区别是?押以袖珍终端实现全球漫游;以增强无线接入的通用性来适应各种环境,如车载、步行、室内、固定无线接入等可有效地提高包括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多媒体业务的传输速度;支持上下行对称和非对称数据传输;和固定通信兼容;采用先进技术满足频谱利用率、业务质量、灵活性、成本等指标。

    基于上述考虑,ITU的TG8/1在80年代就着手研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并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后易名为国际移动电信2000(IMT-2000)。

    同时,欧洲RACE(Europe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to Advanced Communication in Europe)和ACTS(Advanc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也着手研究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和移动宽带系统(MBS)标准。

    ITU在1992年确定IMT-2000全球频段为1 885MHz~2 025MHz和2 110MHz~2 200 MHz,其中1 980MHz~2 010 MHz,2 170MHz~2 200MHz用于移动卫星通信。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最关键的技术是无线寻址接入和无线传输技术(RTT),ITU-R负责征集IMT-2000的RTT方案,在1999年底确定ITU-R标准。

    RTT方案需满足下述数据传输率要求,在移动车辆环境下为144kbit/s,在步行环境下为384kbit/s,在室内环境下为2.048Mbit/s,卫星移动环境下为9.6kbit/s。截止1998年6月,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共提交10个陆地RTT方案和6个卫星方案,详见表3和表4。

 

2 多址接入与双工制式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陆地RTT方案中多址接入技术包括:

    (1)除了由TR45.3提交的从IS-136演变的UWC-136外,还有来自ETSI DECT的DECT和DS-CDMA多址接入技术。以 CDMA为基础的各种RTT方案比较。

    (2)UWC—136是在现有30kHz带宽的136个信道上设置辅助宽带TDMA载频(136HS)来支持高速数据业务。

    (3)采用DS-CDMA方案的系统基本相同处是:宽带CDMA(W-CDMA);导频辅助相干下链路;快速闭环功率控制上链路,天线分集基站;无缝隙频率间切换支持分区等级通信。

    (4)依据码片速率、基站同步方式、导频结构(TDM/CDM)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有UTRA(欧洲)、W-CD-MA(日本)、W-CDMA/NA(美国)、CDMA II(韩国)、WINS—WCDMA(美国); 第二类有cdma 2000(美国)、CD-MA I (韩国);第三类有TD—SCDMA(中国)和欧洲TD-CDMA。

    W-CDMA的带宽为5MHz~20MHz,这可获得多径信号的高分辨能力、低功率传输,支持高比特传输率数据业务。为与现有通信体制如GSM,PDC等兼容,W-CDMA的码片速率选择为4.096Mchip/s。为了与IS-95兼容,TIA(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的TR45.5建议cdma 2000和韩国TTA建议CDMA I均选择码片速率为3.6864Mchip/s,其中cdma 2000的上行链路仍以IS-95的1.2288Mchip/s,采用多载波技术达到3.6864Mchip/s。可见,多载波技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除了TD-SCDMA外,双工制式主要是FDD,如TDD-TDMA系统中,中国TDD-WLL频段为1 900MHz~1920MHz,美国PCS频段为1 850MHz~1 990MHz,欧洲DECT频段1 885MHz~1 920MHz,日本PHS频段为1 895MHz~1 918MHz。一般地说,由于上下行链路流量的非对称性,采用TDD比FDD可更好利用现有的频率资源。

 

3 物理信道设计

    物理层负责物理信道处理,在FDD制式中,物理层处理包括扩频码型,码片速率,I/Q调制,而在TDD制式中,物理层处理包括扩频码型,码片速率,时隙与帧结构。物理信道一般分为两类:

    专用物理信道(DPCH),

    通用物理信道(CPCH)。

    应该指出的是,正向和反向链路的物理信道设计思想是不同的。正向链路的设计主要考虑频谱利用率和流量吞吐量,而反向链路的设计主要考虑移动终端的低功耗和袖珍,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物理信道的设计和结构,下面进行较详细地讨论。

 

3.1 反向链路物理信道

    欧洲UTRA,北美W-CDMA/NA和日本W-CDMA建议的反向链路有两种类型的DPCH,它们是:专用物理数据信道DPD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PCCH。

    控制信息指相干检测中信道估计的引导比特,发射功率控制指令(TPC)和优化信息等。如在UTRA中,优化信息是传输格式指示(TFI),它把复用传输信道中瞬时信息通知给接收机。在W-CDMA和W-CDMA/NA中,还包括把速率信息(RI)通知给接收机。

    DPDCH和DPCCH均是正交复用双支路,这可解决因突发传输产生的电磁兼容问题(EMC),也可连续监控信道。

    除了DPCH外,在所有提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RTT方案中,在反向链路CPCH中提出一种随机寻址信道(RACH)。如UTRA和W-CDMA/NA称它为通用物理随机寻址信道(PRACH),W-CDMA称之为物理信道(CPCH)。

    cdma 2000建议的反向链路DPCH包括有反向导频信道、基本信道、辅助信道和专用控制信道,而cdma 2000的反向链路CPCH包括有反向寻址信道(RACH)、通用控制信道(RCCH)。

    韩国提交的两种方案具有不同的物理信道,CDMA 的IDPCH中含有反向专用流量信道、信令信道、反向导频信道。而CPCH含有反向寻址信道、非对称专用信道、通用流量信道。CDMA II的DPCH中含有时分复用专用物理流量信道(DPTCH),专用信令信道(DPSCH)和DPCCH。其中,DPCCH主要携带导频符号、TPC、优化RI等信息。

    WINS-WCDMA和TD-SCDMA建议中,反向链路有两种类型的物理信道,即DPDCH和PRACH,其中DPDCH主要携带用户信息和控制信息。

 

3.2 正向链路物理信道

    欧洲UTRA、北美W-CDMA/NA和日本W-CDMA建议的正向链路DPCH仅有一种类型,它以时分复用方式把各种控制信息组合在一起。这里控制信息含有引导比特、TPC、优化TFI和RI。正向链路DPCH可视为正向链路DPDCH和DPCCH的时分复用。UTRA和W-CDMA/NA的正向链路CPCH有三种类型,即主要、次要通用控制物理信道和同步信道(SYCH)。其中,主要、次要通用控制物理信道分别携带BCCH和FACH/PCH信息,而同步信道用于小区搜索等。W-CDMA把正向链路通用物理信道定义为PCH/FACH、BCCH的载体,并与小区搜索进行时分复用。

cdma 2000建议的正向链路DPCH由正向专用辅助导频信道、基本信道、辅助信道、专用控制信道组成。它的正向链路CPCH包括正向导频信道、通用辅助导频信道、寻呼信道、通用控制信道和同步信道。

     韩国提交的两个建议中,正向链路DPCH由正向专用流量信道和信令信道组成。其中CDMA Ⅱ的TPC和RI符号含在正向链路信令信道中。而在正向链路CPCH中,CD-MA Ⅰ含有正向导频信道、同步信道、寻呼信道、正向通用功率控制信道、正向通用流量/信令信道。CDMA Ⅱ中仅有正向链路通用物理信道,指数导频信道和小区导频信道。WINS—WCDMA和TD—SCDMA建议中正向链路含有正向DPCH,主要CCPCH和次要CCPCH三个类型。

 

4 调制和扩频

    在CDMA中,调制是泛指数据调制和扩频调制。下面讨论提交给ITU的第三代地面移动通信系统RTT方案中有关调制建议方案。

 

4.1 欧洲建议

    欧洲提交UTRA建议的调制与扩频原理框图。

    反向链路采用双信道正交相移键控调制(OQPSK),把反向链路DPDCH和DPCCH分别映射到I和Q子信道上,用两个信道码把I和Q速率扩展到扩频速率,再与移动站指定的保密码进行扰码,这里短扰码由长度为256的扩展超长Kasumi集产生,长扰码由长度为241-1的Gold序列产生。

UTRA建议的正向链路DPDCH和DPCCH是经过时分复用、QPSK、I/Q信道分离,用相同信道码提高到扩频速率,再用长度为218-1的Gold序列进行扰码。UTRA的正向和反向链路中信道码为正交可变扩频因子码(OVSF)。

 

4.2 北美建议

     cdma 2000建议的正向链路的物理信道采用QPSK数据调制;Walsh扩频调制;信道正交处理。扰码采用蜂窝小区指定的复数伪随机(PN)码,其中Walsh码长是随数据速率而定,它的反向链路调制原理见图3。

W-CDMA/NA建议的调制与扩频原理与UTRA建议相似,其中唯一差别是在反向链路上采用次要扰码。

     WINS/WCDMA建议的正反向链路数据与扩频调制均采用QPSK,用正交修正四相残留码来分割信道,用PN码进行复数扰码。

 

4.3 日本建议

    除了长扰码外,ARIB提交的W-CDMA建议中,反向链路调制与扩频原理类似于UTRA。由于在接收机BPSK解扩解调时因相位误差造成I/Q互调会导致系统性能恶化,采用来自Gold序列的小区特殊复长码作为正向链路的扰码,进行复扩频处理有助于减小峰均功率比,提高利用率。

 

4.4 韩国建议

    CDMA Ⅰ和CDMA Ⅱ建议中正向链路物理信道用QPSK数据调制,用信道分割码进行扩频,用小区指定PN码进行扰码。CDMA Ⅱ的导频信道是独立的,以周期短的复数PN码进行扰码。 CDMA Ⅰ和CDMA Ⅱ建议中反向链路均采用BPSK数据调制,用正交码QPSK(OCQPSK)扩频调制,OCQPSK可降低功率放大器的线性要求,提高有益增益。每个物理信道由短信道分割码进行扩频并输入至I/Q支路,I/Q支路分别与正交复短码相乘,与移动台指定的长PN码进行扰码。CDMA Ⅱ还在反向链路用户分组信道(UPCH)中利用在单码片期间抗多径扩展(OMRS)技术,在多径环境下减少小区间相互信道干扰。

 

4.5 中国建议

    TD-SCDMA建议在中速数据率时数据调制采用差分QPSK。在高速数据率时数据调制采用16 QAM,扩频调制采用BPSK,长度为16的Walsh码用于信道分割,长度为256的 PN码用于扰码。

 

5 小区间互操作

     与IS-95B相似,cdma 2000和CDMA Ⅰ采取小区间同步网络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同步的时间参考。位于不同小区的基站对应正向链路中采用相同PN码的不同时移。一般地说,同步操作可降低对应移动台的复杂性和提高系统性能。

     UTRA、W-CDMA、W-CD-MA/NA和CDMA Ⅱ采用小区间异步操作,这可避免以GPS为时准的复杂同步技术,也可解决在宏、微微小区内给基站提供外部同步源的困难,使系统操作灵活。但是也带来小区搜索和码同步的难度。为克服这些缺点,UTRA、W-CDMA/NA和W-CDMA正在研究快速小区搜索算法。

     CDMA Ⅱ在正向链路使用两个导频,一个是指数导频,另一个是小区导频,它们可加速小区搜索速度。具有短周期PN码的指数导频给小区定时发射导频,每个指数导频映射到小区导频不同的组别。

 

6 改善性能的先进技术

     在世界各地提交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RTT方案中,为改善系统性能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例如有:

  (1)自适应智能天线技术

在正向和反向链路的专用导频上采用自适应智能天线技术可增加系统容量和提高系统的覆盖区域;

  (2)先进接收机结构

UTRA和W-CDMA/NA在反向链路采用多用户检测技术来提高系统容量,W-CDMA采用多用户检测和干扰抵消技术。一般在短扩频码扩频系统中较容易采用多用户检测技术。

   (3)发射分集

在不增加接收机复杂性前提下,在正向链路上采用发射分集,移动台可获取采取分集接收的增益。目前有正交发射分集,时间交换发射分集和选择分集。

 

7 向第三代演进

    IS-95、GSM和IS-136系统现也积极向IMT-2000演进,其主要趋势是:

    在现有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引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

    引进宽带寻址接入技术来增加频谱利用率和灵活性。

下面分别介绍IS-95、GSM和IS-136固定无线通信和卫星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动态。

 

7.1 IS-95

     提高IS-95数据速率是TIA IS-95B主要内容,主要措施有:

    IS-95B允许现有CDMA系统集合8个CDMA流量信道用于分组数据传输,达到115.2kbit/s的中速数据率(MDR),正向链路数据速率28.8kbit/s~57.6kbit/s,反向链路数据速率为14.4kbit/s。

      采取越区软切换和移动台辅助的频率硬切换(MAHO)来提高系统容量。

      IS-95C(cdma 2000第一阶段)在cdma 2000标准基础上采用单载波和3个多载波方案达到IMT-2000的MDR,可使系统容量增加一倍,尤其在IS-95的正向链路上采用多载波方案更具吸引力。

 

7.2 GSM

      GSM的Phase Ⅱ+正在研究开发中,其中关键项目包括速率为57.6kbit/s,含有4个时隙的先进话音呼叫项:智能网、高速电路交换业务(HSCSD)、短消息业务(SM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其中,GPRS是GSM的主要数据业务,它允许移动台在大范围内自由移动,数据速率可达115.2kbit/s,可支持IP和X.25协议。

      ETSI研究开发用于全球升级的增强型数据传输速率(EDGE)技术作为GSM升级方案。该方案主要技术指标是:载波带宽200kHz,符号速率270.833kS/s,每4.6 ms含有8个TDMA时隙帧长。

 

7.3 IS-136

    IS-136的修改稿B正在研究中,它采取8PSK支持GPRS分组数据业务;以USI声码器改善话音质量;引入智能网等。1998年1月,UWC(Universal Wireless Consortium)投票决定选择EDGE作为IS-136演化到第三代的技术方案。EDGE代表了GSM和IS-136在车载和室外应用环境下融合的趋势。

 

7.4 固定无线通信

    从高速骨干网到家庭和商业区终端间最后一段的宽带寻址接入技术有FTTC、HFC、数字用户环路(XDSL)和无线接入。一般称固定蜂窝通信系统为无线本地环路(WLL),WLL可提供可靠的、灵活的、经济的固定无线电信业务。

    一般地说,FTTC是一种理想方案,而HFC和XDSL可提供下行链路2Mbit/s~30Mbit/s数据速率业务,上行链路1Mbit/s~2Mbit/s数据速率业务。但是,它们的基础设施投资都过大,无线本地环路则是优选方案。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可分成两类,它们是:

  (1)地面无线传输或卫星传输的电视广播

如一点对多点广播称之为多点多信道分布系统(MMDS),提供无线电视业务的本地多点分布系统(LMDS),也可称为本地多点通信系统(LMCS)。

  (2)无线本地环路

欧洲ETSI开发宽带无线接入网(BRAN),研究高质量固定无线接入网的技术性能和标准。它是一点对多点25Mbit/s高速率的无线接入,以UMTS为核心网,ATM网和IP网作为骨干核心网。

 

7.5 卫星移动通信

     卫星通信一般利用固定无线接入技术提供广播、电视和移动电信业务。VSAT(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卫星终端的发展迅速改变和拓宽了卫星通信业务。卫星通信业务分成两类,即:

     固定卫星业务,有视频会议、数据通信、远距离教学等;

     移动卫星业务(MSS),它是个人通信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全球链接功能。

    其中静止地球轨道(GEO)卫星通信不适合移动通信业务。这是在提供全球个人通信方面存在的固有局限,如有限的覆盖区域,较长时延和庞大终端。必须采取非静止地球轨道(NGEO)卫星通信体制。

第一代NGEO卫星通信体制中有:中地球轨道(MEO),中园轨道(ICO)和低地球轨道(LEO)。1998年6月全世界有5个建议提交I-TU-R作为IMT-2000卫星通信的RTT方案。

 

8 结束语

     从本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无线通信的进展有下面几个特点:

    (1)除了以时分多址TDMA为接入的DECT和UWC-136外,所提交的RTT的空中接口方案全采用码分多址CDMA制式,其中包括中国电信技术研究院提出的时分同步CDMA(TD-SCDMA)。

    (2)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明显形成3个标准体系,即:TIA/EIA-136、GSM/TDMA和IS-95/CDMA,均采取措施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过渡,而区域特色太强的PDC则在这次换代过渡中被淘汰。

    (3)最有希望的换代方案是宽带CDMA(WCDMA)空中接口和GSM固定网相组合的方案,这是因为GSM网络已应用于全球110多个国家,并支持漫游。支持该方案的组织有ATIS(Alliance for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Solutions)T1P1、无线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多媒体业务(WINS)、欧洲电信标准化组织(ETSI)、日本无线工业和商业协会(ARIB)。基于ETSI提出的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考虑,UMTS的WCDMA也可作为通用移动电话系统进行地面无线接入(UTRA),UMTS的双工模式可以是FDD,也可以是TDD。

    (4)为保护IS-95的专利,TIA的TR-45.5和韩国提交cdma 2000方案,充分开发第二代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称之CDMA-One)的潜力,并改进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性能要求。TR-45.5技术支持CD-MA-One和cdma 2000间切换,支持FDD/TDD双工模式和无线接口。若cdma 2000的信道带宽是1.23MHz,则称为cdma 2000 1x。若欲提供宽带业务cdma 2000,只须叠加与复用3个带宽为1.23MHz 的CDMA-One即可,称为cdma 2000 3x。

    (5)鉴于全世界范围内AMPS和TIA/EIA-136的用户数远远大于GSM用户数的实际,UWC-136充分考虑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AMPS和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TIA/EIA-136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演化。TIA/EIA-136的TIA TR45.3提交了带宽为1MHz的TDMA接入的UWC-136 RTT方案。

    (6)在现有FDMA或TDMA系统中(如GSM,UWC-136),采用EDGE技术,做到在不增加带宽前提下可提高信道容量。

    (7)关于NNI接口方案,目前有两个核心网引起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的重视。一个是以ANSI/IS-41为核心网,另一个是以GSM为核心网,通过网络网络接口(NNI)把它们联系起来,图4的网络功能框架示意了多个RTT无线接口和若干个核心网组成的IMT-2000家族概念。系统家族的概念意味着所有从现有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演化而来,而且在网络和业务能力上满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的系统,都可以成为IMT-2000的家族成员。这将给电信部门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意味着ITU已放弃它在空中接口、网络技术等一致性的努力,而把精力放在网络接口和互通标准上。

    (8)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目标为综合各种不同的卫星、陆地、固定和移动通信网,以形成一个系统家族的概念。这也意味着只要该系统在网络和业务能力上满足要求,都可以成为IMT-2000的家族成员,这将给予地区标准化组织以极大的灵活性,把精力放在网络接口、多址接入、双工制式、物理信道、调制扩频等关键技术上。

    (9)未来第三代系统应该是从现有的第二代系统演化而来。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GSM网,而且还在迅速扩展中。因此,在第三代系统的发展中,充分发挥GSM网的资源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