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协议标记交换1

发布时间:2005-03-07 作者:陈锡生 阅读量:

作为第3层交换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结合了第3层灵活选路与第2层快速转发的特点,应用前景看好。本讲座将分3讲介绍MPLS,主要内容有:IP选路与IP交换、MPLS概述、标记分配与管理、标记分配协议、基于ATM的标记交换路由器(LSR)、MPLS的SIN模式以及MPLS的有关技术。

 

1 IP选路与IP交换

1.1 重叠模式与集成模式

    IP选路在第3层实现,基于无连接逐跳转发。IP路由器每收到一个IP包,就按照包头中的目的地址,通过路由查找以确定下一跳,从而将IP包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路由查找是基于最长地址前缀的匹配,即要在路由表中搜寻出与目的地址具有最长匹配的表项,这种查找过程的开销比较大,特别是当路由表很庞大时将成为路由器的瓶颈。为此,高速路由器中如何减少路由查找开销是一项关键的技术。

    IP交换则避免在第3层进行最长前缀匹配的路由查找,而将IP路由映射到第2层面向连接的交换通路。第2层通常可利用能支持多业务服务质量(QOS)的高速ATM交换。

    广义的IP交换可有重叠模式和集成模式。在重叠模式中,IP层运行在ATM之上,要具有两个地址空间(IP地址与ATM地址),需要地址解析功能,以将目的地IP地址转换为ATM地址。传统IP通过ATM、局域网仿真(LANE)、多协议通过ATM(MPOA)均属于重叠模式。

    集成模式又称为对等模式(Peer Model),它只具有单一的IP地址空间和单一的IP选路协议,不需要地址解析,但需要另外的控制协议将第3层的选路映射到第2层直通交换机制。

    集成模式中通常采用ATM交换结构,但ATM交换结构并非受控于国际电信联盟(ITU-T)或ATM论坛所定义的控制面,也就是它不采用ATM信令,而是采用比ATM信令简单的所谓“轻型信令协议”。集成模式结合了IP选路的灵活性和健壮性以及ATM交换的大容量和高速度。

 

1.2 数据驱动与控制驱动

    集成模式有两种类型:数据驱动与控制驱动,主要反映在第3层选路至第2层直通转发的映射方式的不同。

1.2.1 数据驱动(Data-Driven)

   (1) 数据驱动的特点

    数据驱动又称为流驱动(Flow-Driven)。所谓流,可定义为由选路功能作同等处理的分组系列。例如,在特定的源与特定的目的之间,以一定的服务质量(QOS)通过一定的端口转发的一系列分组,就是一个流。

    采用数据驱动时,第2层的交换通路由数据流触发,按需要临时建立。这就是说,开始进入的分组仍由第3层选路进行逐跳转发,同时进行流的分类,以确定属于该流的后续分组是否要通过直通连接来传送。流的分类可按一定准则进行,例如可由熟知的源端口或目的地端口的号码来识别不同的应用,属于文件传送协议(FTP)的数据适宜于用直通交换,而属于域名服务器(DNS)询问/响应型的数据则适宜于数据报(Datagram)式地无连接逐跳转发。也可以对流的分组数进行计数,如果在一定时间区间内从某个流收到的分组数超过规定的阈值,就判定为长流,可以进行直通交换。

    由于是由数据流触发直通交换,故存在建立时延。由于开始的一些分组由第3层逐跳转发,后续的分组由直通连接转发,可能引起失序。此外,对于临时建立的直通连接,需要采用刷新(Refresh)机制进行刷新,使得在一定时间内不再传送分组的流不再继续占用直通连接。

(2)数据驱动应用实例

    Ipsilon公司的IP交换,Toshiba公司的信元交换路由器(CSR),以及NEC公司的通过快速ATM信元传送的IP交换(IPSOFACTO),都是采用数据驱动方式。

    IP交换或IP交换机从广义来说已逐渐成为通用名词,而这里的IP交换是专指Ipsilon公司开发的采用数据驱动方式的IP交换机,它采用专用IFMP协议来分配虚电路(VC)。

    信元交换路由器采用专门的流属性通知协议(FANP)来分配VC。信元交换路由器与IP交换均采用专门协议将流与虚电路标志(VCI)关联,但信元交换路由器是由上游节点选定VC,IP交换是由下游节点选定VC。此外,信元交换路由器还具有标准的ATM用户网络接口(UNI),可与ATM云(Cloud)连接,与CIP方式的LIS边界路由器相比,具有VC直通功能。

IPSOFACTO则采用不通知方式的VCI选择,从而不需要专门的VCI分配协议。

1.2.2 控制驱动(Control-Driven)

(1)控制驱动的特点

    控制驱动是数据流传送前预先建立直通连接,它又可分为拓扑驱动和请求驱动。拓扑驱动是将选路拓扑映射到直通连接,请求驱动或称为预留驱动,是将资源预留请求(例如RSVP)映射到直通连接。

    控制驱动可支持多协议,使选路方式具有灵活性,同时又可运行于不同的链路层,例如ATM、帧中继等。

(2)控制驱动应用实例

    IBM公司的基于聚合路由的IP交换(ARIS),Ascend公司的IP导航(IP Navigator),Cisco公司的标签交换(Tag Switching),以及IETF制定的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都属于控制驱动方式。MPLS是在标签交换和ARIS等基础上发展的,正由I-ETF制订标准,是应用前景最为看好的IP交换方式。

 

2 MPLS概述

 

2.1 MPLS的优点

用MPLS构建核心网时,与传统路由器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简化的转发机制

     MPLS采用标记替换(Label Swap-ping)方式,与路由器采用的最长匹配算法比较,转发机制大为简化。所谓标记替换,相当于ATM交换中的信头变换,是基于短标记的精确匹配,处理快,开销小。

(2)有效的显式选路

    在纯数据报的无连接选路网中难以实现完全的显式选路,而对MPLS而言,只要在标记交换通路(LSR)建立时携带显式路由信息,并不需要每个分组携带,因此多协议标记交换可实现有诸多优点的显式选路。

(3)有利于业务流工程

    Internet的迅速发展以及各种业务对宽带需求的增加,使业务流工程显得特别重要。业务流工程要求通过选择不同的通路来平衡各条链路、各个路由器和交换器的业务流负荷。在数据报选路时,难以实现业务流工程。MPLS可识别并测量在特定的入口节点与出口节点之间的业务流量,又可以提供显式选路,这就为实现业务流工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QOS选路

    QOS选路的目的是选择可以保证QOS要求的通路。由于MPLS可支持显式选路,也就便于实现QOS选路。

(5)IP分组至FEC的灵活映射

    MPLS只要在MPLS网的入口处一次完成IP分组至转发等价类(FEC)的映射,并可在入口处按照所需的QOS级别加以标记。FEC是对应于以同样方法转发的一群分组。

(6)功能的区分

    MPLS网络边缘具有较多的功能,而在网络的核心部分只需要简单的功能,例如基于标记的转发。

(7)MPLS网络的灵活性

    MPLS既适配各种第3层的选路协议,又支持各种数据链路层。MPLS允许在同一网络中支持多种业务,包括IP业务、ATM业务、帧中继业务、IP隧道、虚拟专用网(VPN)等。

 

2.2 有关术语

    标记交换路由器(LSR)

LSR是能够转发L3分组的MPLS节点。

    标记交换通路(LSP)LSP是通过一个或多个LSR的通路,用来传送对应于一定的FEC的各个分组。

    标记分配协议(LDP)LDP是MPLS中LSR用来建立LSP的协议,由一组过程和相关消息组成。

    LDP对等体(LDP Peers)LDP对等体是使用LDP交换标记捆合信息的两个LSR。

    MPLS域(MPLS Domain)MPLS域是实现MPLS选路和转发的一组邻接节点。MPLS域可存在于一个选路或管理域中。

    MPLS边缘节点(Edge Node)MPLS边缘节点将MPLS域与域外节点相连接,该域外节点可能是非MPLS节点,也可能是另一域的MPLS节点。

    MPLS出口节点(Egress Node)MPLS出口节点是处理离开MPLS域的业务流的MPLS边缘节点。

    MPLS入口节点(Ingress Node)MPLS入口节点是处理进入MPLS域的业务流的MPLS边缘节点。

 

2.3 MPLS的交换概念

2.3.1 LSR的基本组成

    MPLS LSR由转发组件和控制组件构成。转发组件包含交换结构和标记信息库。通常采用ATM交换结构,可由标记转换实现信息在虚连接上的转发。标记信息库(LIB)中含有出入端口、出入标记的对照,相当于在控制驱动下将路由映射到标记,可通过LDP建立。

    控制组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是一群模块的集合,每个模块可支持某个特定的选路协议。控制组件与转发组件的分离,使MPLS可按需要灵活地支持各种第3层协议和第2层技术。控制组件要生成标记与网络层路由之间的捆合(Binging),并将标记捆合信息在标记交换结构之间传送。在MPLS LSR之间传送标记捆合信息可在已有的控制协议上携带,或采用专门的标记分配协议(LDP)。前者即所谓的Piggyback-ing方式,要修改已有的控制协议。采用后者则控制组件要含有LDP。

 

2.3.2 标记交换通路(LSP)的建立

MPLS可采用下游分配标记或下游按需分配标记的方法来建立LSP。

   (1)下游分配(Downstream Allocation)

由数据流动方向的下游MPLS节点分配标记,也可称为非请求下游分配,图1表示了路由更新与下游分配概念。当LSR2通过选路协议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更新路由时,就在其转发信息库(FIB)中修改或建立新的表项,FIB即路由表。于是通过LDP在LIB中产生表项,所分配的标记作为表项的输入标记,并将捆合信息传送到邻接的上游节点,由上游节点将该标记作为输出标签存放在LIB中。

    (2)下游按需分配(Downstream On-demand Allocation)

    下游按需分配是在收到上游节点明显的请求时,才由下游节点分配标记。

现再来表示包含2个标记边缘路由器—LER(A、B)和3个标记交换机—LSR(X、Y、Z)的下游标记分配过程(见图2)。

   (3)标记交换过程

    在A→B路由上收到IP包后,按照各个标记信息库(LIB)中的入、出标记,可以很便捷地将IP包转发到目的地。要注意对于LER而言,只有单侧的出或入标记。

 

3 标记分配与管理

 

3.1非请求下游分配与下游按需分配

     MPLS可支持非请求下游标记分配和下游按需标记分配方式。非请求下游标记分配和下游按需标记分配已见前述。实现MPLS时,可采用以上任一种分配方式,或者两者兼具。在同一网络中采用两种分配方式时,相关的邻接节点必须协调采用某一种方式。

 

3.2 独立的标记分配控制与按序的标记分配控制

     通过标记分配建立LSP有两种控制方式:独立控制与按序控制。

所谓独立控制,就是每个LSR可以随时向邻节点传送标记与FEC捆合的信息。对于独立的下游按需分配方式,意味着LSR可以立即回答上游节点的分配请求,而无需等待下一跳的标记捆合信息;对于按序的非请求下游分配方式,则一旦下游LSR已准备好标记与FEC的捆合,可以立即向上游传送。显然,独立控制方式会产生在下游标记未收到时就向上游发送标记的情况。

     所谓按序控制,就是LSR只有当已从下游收到标记映射FEC,或者对此FEC是作为出口LSR时,才能向上游发送该FEC的标记映射信息。一个LSR可以对某些FEC是出口节点,而对另一些FEC是非出口节点。

 

3.3 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与自由的标记保留方式

     采用非请求下游分配时,可能从所有对等LSR收到所有路由的标记映射,如果采用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则收到所有路由时标记映射的LSR只选取其中一部分有效的标记映射,这就是已反映在选路方案中的下一跳送来的标记映射。对于下游按需分配,采用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时,则LSR仅向按照选路方案要用到的下一跳LSR发送请求。总起来说,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仅仅对要真正用于转发分组的标记才进行分配和保持,这也正是其优点;这一优点对于标记空间有限的LSR来说更为重要,例如对于ATM交换器。因此,ATM交换器适宜于采用下游按需分配和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的缺点是一旦选路方案有改变,要从新的下一跳重新获得标记映射。

     采用自由的标记保留方式时,对于非请求下游分配,LSR所收到的所有标记映射均保留,而不管是否在选路中使用;对于下游按需分配,则LSR可针对所有已知的地址前缀向所有对等LSR发送标记映射的请求。不过要注意,下游按需分配是典型地用于ATM交换器的分配方式,对此前已述及,建议采用保守的标记保留方式。自由的标记保留方式的优缺点与保守方式正好相反,即优点是对于选路方案变化的反应快捷,因为标记早已存在,缺点是当前并不需要的标记映射也要分配和保持。

      MPLS标记可以有几种封装方法。插在第2层与第3层头之间的薄片(Shim)式的标记格式如图3所示。其中,COS为业务类别,S为标记栈指示比特,TTL为存活期。S=1时表示是多标记的栈结构,可支持MPLS多选路域的在结构,TTL可用于检测环路。

 

 

参考文献

1 A Viswanathan,et al.Evolution of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IEEE Commun.Magazine,1998,36(5):165~173

2 R Callon,et al.A Framework fo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Internet Draft,July 1999

3 Eric C Rosen,et al.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Ar-chitecture.Internet Draft,April 1999

4 L Andersson,et al.LDP Specification.Internet Draft,June 1999

5 B Davie, et al.Mpls using LDP and ATM VC Switch-ing.Internet Draft,April 1999

6 B Jamoussi,et al.MPLS Ships in the Night Operation with ATM.Internet Draft,August 1998

7 I Widjaja,Anwar I Elwalid.Performance Issues in VC-Merge Capable Switches for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IEEE JSAC,1999,17(6);1178~1189

8 D Ooms,et al.Framework for IP Multicast in MPLS. Internet Draft,August 1998

9 Y Ohba,et al.MPLS Loop Prevention Mechanism. In-ternet Draft,May 1999

10 Y Ohba.Issues on Loop Prevention in MPLS Net-works. IEEE Commun Magazine,1999,37(12):64~68

 

(收稿日期:200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