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 SG13 IP专家组会议最新报道

发布时间:2005-03-16 作者:中国专家组 阅读量:

▲ 本次会议为ITU-T SG13 IP专家组的首次会议

▲ 本次会议起草了一批研究提纲和基础性文件

▲ 本次会议提出了16个IP研究项目计划

 

1 会议概况

 

    ITU-T网络总体研究组(SG13)于1999年8月31日~9月10日在日内瓦召开了首次IP专家组会议。

    根据1998年9月国际电信联盟顾问委员会(TSAG)的建议,SG13承担了ITU-T IP相关标准主导研究组的任务。其研究内容涉及GII、IP相关标准和电信网络的总体要求,对ITU内各研究组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加SG13首次IP专家组会议的有来自25个国家的102名代表,分别来自18个主管部门、39个科学或工业组织和4个国际组织。

    本次ITU-T IP专家组会议是第13研究组与IETF首次合作的会议。本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体现了IETF的部分研究内容,而且从电信的角度对IETF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规范。但从会议的讨论情况来看,ITU和I-ETF在研究内容上的分工仍有待作进一步的明确。

 

2 会议主要技术进展

 

2.1 IP体系结构的研究

    有关IP体系结构的研究主要讨论3个方面内容:(1)IP项目计划第二版,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2)对IP框架建议进行了较大修改;(3)对信息通信体系结构(ICA)建议草案第5版(COM13-52)进行了少量修改并由第一工作组会议讨论通过定稿。此外会议对移动IP也给予了一定关注,但未作充分讨论。

 

2.1.1 IP项目计划

     通过对IP项目计划的讨论,更加认识到ITU-T标准研究工作必须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电信、消费电子和广播等行业融合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以及IP技术导致电信环境和用户环境的变化。为了利用电信基础设施支持这些变化,需要在各种电信系统中开发新的功能。今后与IP相关的研究重点是:

(1)分类QoS IP业务

    IP业务(业务提供者到端用户或到业务提供者)将由QoS特性来分类,应当规范各种应用所需的业务类别和有关的定量参数。

(2)对分类QoS IP业务的支持

     应当规定分类业务的QoS要求和通过使用由承载网设施提供的各种业务类别如何实现这些要求。

(3)业务互通

     在网络变化的各种情况下,总是有必要保证新老业务网的互通。一个先行的例子是PSTN补充业务与IP网的互通,用以提供许多补充业务或非补充业务。ITU-T应当辨明关键的互通状况并开发出相应的互通规范。

(4)基于IP网话音业务的补充业务

       ITU-T已经对PSTN规定和标准化了无数补充业务。ITU-T应当承担为VoIP网规范类似一组业务的工作,紧急业务的提供是这一工作的重要方面。

(5)基于IP的虚拟专网的提供

    在各种协议层能够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划分以支持虚拟专网(VPN)。ITU-T应当承担规范基于第1层(L1)和/或第2层(L2)划分网络资源的方案。

(6)对组播的支持

   组播业务如果不能以有效的方式来承载,就将消耗大量的网络资源。电信网通过使用低层(例如ATM的无线)的天然组播能力可在支持这种业务方面起重要作用。基于传送的组播业务所使用的定义与规范将为IP组播业务提供一个有效的基础。

(7)命名与寻址

    目前在这一领域例如ICANN、VoIP国家码和域名之间的翻译工作很大程度反映了这一需求。为所有通信的需要确定一个全球实体(例如个人、法定实体、装置、设备等)命名方案是其长期的目标。

(8)对计费的支持

    对端用户以及合作的业务提供者计费所须收集的信息的提案和关于潜在收集点的建议能够在联合开发解决方案中与IETF的共享。I-TU-T在计费和结算处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9)选路准则

      如果使用L1和L2设施来支持诸如VPN和QoS类IP业务,应当规定适当的L1和L2选路原则。此外,还应该研究L1、L2和L3层的动态选路。在这两种情况下必须考虑跨过多个业务提供者的端对端选路的含意。

(10)网络控制

      现有IETF的请求评议(RFC)并不支持路由器实现的控制特征之间的完全互通,ITU-T应当在鼓励和协助IETF研究这一问题方面做一些工作。

(11)IP信令网

   为了运载IP控制协议信息,I-TU-T应当考虑开发与适当的网络设施有关的建议。

(12)IP业务量管理与督察

     目前IETF尚未考虑根据基于网络的业务量“成形”与“督察”在第3层实现IP分类业务的方法。如可能的话,ITU-T应当与IETF一道着手开发这类算法与机理。

(13)IP网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ITU-T应当考虑开发有关IP网可靠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由IP网所支持的业务的建议。有关紧急业务的要求是这些工作的重要内容。

(14)未来无线系统的网络方面

     可认为IP网将是未来(包括但不限于IMT-2000)移动无线业务的基础设施。ITU-T应在这一基础设施的尽可能多的方面着手标准化工作。

(15)局域网/广域网

     以太网上TCP/IP正在成为支配性的企业网技术。需要规定基于IP网提供LAN/WAN能力的公共网业务和开发适当的机理。

(16)网络演进

     所假定的通信向全IP解决方案的发展,并考虑在其它技术方面的大量投资,表明某些网络体系与机理必须支持一个演进的方案以替换和/或升级网络设备。

 

2.1.2 IP框架建议研究

     IP框架建议的修改,以韩国提出的数篇文稿为基础,在原文件的基础上本次会议增加或补充的内容主要有:范围与术语、IP网络的通用体系结构、IP网络的功能定位、电信承载网的利用等。在IP网络的通用体系结构中,从网络功能的角度提出了IP网络的基本体系结构模型,将IP网络的低层能力概括为IP层网络低层能力、电信网低层能力和本地功能能力。IP层网络低层能力概括为IP能力和路由器间控制能力;电信网低层能力概括为宽带能力、基于64kbit/s的ISDN能力和交换机间的信令能力。在通用体系结构中还提出了IP网络的概念平面关系,将中间层、第3层(IP层)和高层协议概括为用户面(U)、控制面(C)和管理面(M)。预计今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讨论。

    通过会议的讨论可以看出,IP框架建议作为ITU-T有关IP标准研究的顶层设计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与具体网络实现技术又有较大的距离,实际指导意义不直观,紧迫性不十分强。因此,该建议能否在本研究期内完成还有很大疑问。

    IP框架建议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是:

(1)分层模型:全球统一的端到端话音编码方案,或一组方案及其识别方法;到给定的低层电信业务和协议(包括QoS)的映射。

(2)电路交换网(CSN)的利用:IP网络用户到达CSN用户的地址(E.164或可以映射的IP地址);必要的地址翻译/映射方案;对给定CSN目的地要求到达最佳网关的选路方案。

(3)IP网与电信网的互通:C平面——呼叫连接程序的转换、编号与寻址、服务质量(连接时延规范);U平面——话音编码方法的转换、服务质量、安全;M平面——计费原则与方法。

 

2.1.3 移动IP

    会议认为移动IP的研究领域应当包括:终端的移动性(主要强调移动接入)、IP移动性(主要强调控制选路和业务)和个人移动性。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1)支持移动IP业务的通用框架体系结构;

(2)提供移动IP业务的研究示例;

(3)对接入网配置和功能的影响;

(4)对信令和路由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5)其它。

 

2.2 IP接入网

    IP接入网指的是“在IP用户和IP业务提供者(ISP)之间为接入到IP业务的网络实体的实现”。

     本次会议以准备IP接入网的新建议Y.ipan为目标,对IP接入网体系文件进行了修改,给出了IP接入网的定义和参考模型,并从功能模型的角度对IP接入方式进行了分类。第1类为用户直接接入IP,此时IP接入网仅有第2层(ATM、FR等)复用功能;第2类是PPP隧道方式,用户以类似PVC的方式连到接入节点,从该节点至ISP使用第2层隧道协议(L2TP)构成从用户到ISP的一个PPP会晤的隧道,用户可通过PPP层选择ISP;第3类为IP隧道方式,用户终端至接入节点使用PPP协议,从接入节点至ISP使用IP安全协议(IPsec),从而在用户至ISP间构成一个IP层隧道;第4类为路由器方式,接入节点可以是一个第3层的路由或虚路由器,它负责对IP分组选路和转发;第5类为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方式,接入接点是一个MPLS交换机或具有MPLS功能的路由器。从上述概念看,IP接入网可以包括交换或选路功能,这就与传统接入网的内涵不同。

     本次会议还注意到随着电信运营业的开放竞争,IP用户希望有动态选择ISP和网络业务提供者(NSP)的权利,这对IP接入提出了一些新的功能要求,如多个ISP的动态选择、使用PPP动态分配IP地址、网络地址翻译(NAT)、授权接入(如密码授权协议——PAP和PPP询问握手授权协议——CHAP)、加密、计费和远端授权拨入用户业务(RADIUS)服务器的交互等。

 

2.3 IP与现有网的互通

    在IP互通方面,本次IP专家会议主要研究讨论了如何解决IP网络的用户与现有电信网中使用IP业务的用户之间的互通问题。它涉及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网络互通,第二个方面是业务互通。

     为了解决IP互通的问题,本次会议还研究讨论了IP互通的功能参考模型,在功能参考模型中引入了业务平面的概念,将IP协议层以上的各种业务应用(例如:HTTP、FTP、WWW、VoIP等)都放在了业务平面上,不论对于网络互通还是对于业务互通,网络(包括IP网络和电信网)和互通功能(IWF)单元对于业务平面而言都应该是透明的。即不论是哪种互通情况,都应该保证用户业务应用的互通。

      此外,本次会议还对涉及IP互通的3个新起草建议进行了讨论与修改,这3个新起草的建议分别简述如下:

(1)I.5bip:B-ISDN/ATM与IP网络的业务和网络互通

     B-ISDN与IP网络的互通主要侧重于网络互通方面,即B-ISDN作为IP网络的核心/骨干传送网,用于连接不同的IP网络。本次会议主要讨论、补充了B-ISDN与各种IP网络(基于FR的IP网络、基于ATM的IP网络、基于SDH的IP网络、基于WDM的IP网络等)进行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时的协议栈模型。

(2)I.5nip:窄带电信网(ISDN/PSTN)与IP网络的业务和网络互通窄带电信网(ISDN/PSTN)与IP网络的互通主要侧重于业务互通方面,即解决ISDN/PSTN中使用IP业务的用户与IP网络中用户的互通问题。本次会议主要讨论和修改了ISDN/PSTN与IP网络互通的原则、互通控制点的位置、互通功能单元的功能模型等内容。

(3)I.3ly.2:B-ISDN面向IP业务的网络要求

     该建议主要规范了由B-ISDN支持IP业务的网络要求。本次会议主要讨论和修改了B-ISDN支持IP业务时的网路能力要求、网络的参考配置、功能组模型以及相关的ATM传送能力、ATM适配层能力、高层能力要求、寻址与域名要求、选路要求、移动性要求、安全性要求等内容。

 

2.4 IP的传送(ATM传送IP)

     本次会议上,I.ipatm草案建议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关在基于ATM技术的网络上支持IP业务被列为IP传送领域。该项目的研究对于ATM公用网络引入IP技术的方案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指出了公用ATM网络支持的IP目标业务是Differserv、Intserv和IP VPN,目标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是MPLS。I.ipatm提出了ATM支持IP的网络总体技术要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ATM支持IP的网络应与IP的版本无关;(2)网络的扩展性要求;(3)支持IP组播;(4)支持网络的鲁棒性。I.ipatm提出了ATM支持IP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的功能,并重点对IP与ATM的网络互通提出了技术要求,指出ATM网络透明传送IP包,完成传送功能。该建议草案对公用网上IP QoS业务与ATM业务的映射提出了要求,对IP VPN业务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IP VPN在分组传送、数据的安全性的支持QoS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有关ATM支持MPLS的控制协议,I.ipatm建议草案对标签广告方式、标签分配方式、标签交换通道控制方式(LSP)及信令方式都一一作了选择性的推荐。I.ipatm对于在公用ATM网络中引入MPLS的技术方案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并准备在2000年通过审议。

 

2.5 IP业务

     公网中,IP over ATM能支持一系列的IP业务。本次会议初步定义了IP QoS、ATM映射以及VPN业务,其它业务还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1)IP QoS和ATM映射

      在IETF文件中,在IP层支持不同QoS等级业务的方法有两种:Intserv(旨在对每个IP流的QoS进行分类)和diffserv(旨在对一簇IP流的QoS进行分类)。第13研究组对IP over ATM上的此类业务也依此分类。

    IP Intserv

    Intserv是对每个IP流的QoS等级的精确描述,由具有RSVP功能的路由中的RSVP协议和流的接纳控制支持IP的QoS分类。

    在Intserv流中,定义了两类业务——保证业务(GS)和受控负载业务(CLS)。对于GS业务,流的最大排队时延是受到控制的,路由上的任何时延都会影响最大排队时延;而CLS没有固定的时延保证,但业务流要与在网络轻载情况下的流质量相当,实际上CLS要求有长期的带宽保证。总之,这两种业务都要求用令牌漏斗协议来定义流的特性,对于超出的业务流就只能尽力而为了。

      IP diffserv

      IETF的diffserv模型是基于每跳行为(PHB)的概念,diffserv PHB由路上的每个本地路由器所具有的前转行为来定义。目前,IETF已定义两种主要的PHB:快速前转PHB(EF PHB)和可确定的前转PHB组(AF PHB组)。

(2)IP VPN

      本次会议对IPVPN的定义进行了描述,并对该业务的要求从用户面、管理面和控制面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2.6 支持IP网上业务的信令(SoI)

     SoI是ITU-T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第11研究组在下一研究期的首批5个有关IP业务信令的课题:

     支持新的增值的Internet智能业务的信令。扩展Q.1241、Q.1244和Q.1248来适应新的发展,支持Internet为基础的新的增值智能网业务,扩展INAP支持H.323、PINT。

      支持IP网上拨号接入和话音、数据和多媒体通信业务互通信令。改进分组网络特性,如广播、带宽恢复、拥塞检测、在多点和多个网络环境下的呼叫控制、管理和QoS。

      为ISP有效地识别和指出业务流目的地的信令,以减少对传统电话网的压力。

       连接控制中动态带宽管理的灵活性和按需的QoS,如在IP网中的发端和收端间进行QoS参数协商。

 

3 结束语

 

     虽然IETF在IP技术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这些内容在公用电信网上如何使用仍然有许多未定内容,这些成为ITU-T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ITU-T已经开始改革,加速标准化进程以适应技术和市场变化的需要,急需的标准9个月完成。ITU-T还将以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作为全球电信标准化的权威机构,ITU-T将继续发挥其综合优势,在技术迅速发展和充满竞争的形势下制订出公用网络应用所需要的标准。

 

(收稿日期:199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