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D0106012040591)
1 移动城市背景与意义
1.1 移动城市的建设背景
近年来,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的居民,正处在一个宽带网络广泛覆盖、各种智能终端层出不穷、各式服务和应用日益丰富多彩的时代,人们与构建一个信息泛在的计算机世界的梦想更加接近。于是逐渐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概括了未来信息化城市的典型特征,如移动性、泛在性和个性化,这就是“移动城市”。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已经宣布进行移动城市(Mobile City)的建设,典型的有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与德国的不来梅。从现状看,目前国际对于“移动城市”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侧重于网络部署的,也有侧重于业务提供的。这些对于我国的移动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为国内的首个尝试,移动城市的构建已经在首都北京启动,使北京走在了我国移动信息化建设的前列。移动城市的构想符合“2006-2020”中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一五”对北京信息化发展的规划。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北京的具体情况,在北京启动的移动城市的构建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着力于开发城市级的应用与服务,并且搭建一个综合的业务平台。北京移动城市的目标是在移动技术的优势和综合业务平台的基础上,让包括政府、企业、普通居民在内的所有北京用户体验到移动应用和服务所带来的好处,最终构建北京的移动信息系统。
1.2 移动城市建设的意义
移动城市建设以研究并实现移动城市为目的,涵盖了理论研究与实际建设双方面内容,全面推动了移动城市在北京的发展。它的开展必将为北京市城市信息化带来全新的内涵,不仅影响到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而且对城市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1) 对产业链的影响
移动城市的运作方式,是以政府机构的决策为导向,通过相关研究机构的规划与关键技术研究,由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技术提供商等多方共同参与协作来构建移动信息平台。在这样的模式下,移动信息平台的建设将会带动多个产业协同工作。除此之外,在移动城市中将有大量的成熟技术被融合应用,这将催生众多的新型企业和运营模式,为整个产业链注入新的活力。
(2) 经济效益
移动城市的实施将会打造一个产业新生态,从而吸引大量的投资,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运营商而言,可以开展更多的新业务;对设备制造商而言,可以在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新的通信设备;对研究机构而言,可以拥有比较充裕的科研经费进行科研活动,反过来又可以推动运营商业务和设备制造商设备的更新;对城市的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可以显著地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这样的一个雪崩效应将极大地刺激利润增长,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GDP增长做出突出贡献。
(3) 社会效益
移动城市具有使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数字化、网络化的强大功能,它所提供的综合业务平台所带来的信息共享将使城市规划具有更高的效率,并能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城市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
2 移动城市体系架构
2.1移动城市的系统模型
按照移动城市的构建目标,移动城市体系应该是在移动网络为核心的普适网络的大范围建设和部署的基础上,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构建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可定制的信息服务系统,增强业务互动,并提供可运营的良性发展的城市信息化模式的需求。为了达到这样的需求,移动城市在系统模型架构上,共分为用户终端、接入网、综合业务平台、服务和应用4个层面,如图1所示。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接入网络的用户终端变的多样化,既有传统个人电脑、手机、固定电话,也有新型PDA、车载终端等,而且各种家电设备的网络功能也在积极的研发中。不同的终端,其接入网也是各异的。这就要求移动城市的综合业务平台能够屏蔽各种异构网络,为不同类型的终端提供接入,并在业务平台之上提供面向政府、企业、市民各类丰富快捷的业务应用。
移动城市着力解决的是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各种服务与应用的提供。而综合业务平台更是移动城市建设的核心部分。移动城市综合业务平台向下兼容各类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广泛整合、深度加工、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众多信息资源,并且向上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和应用。从实现功能的角度来说,移动城市综合业务平台将是一个灵活的集成、管理、提供各种业务以及资源的框架,具有支持业务的开发、部署、执行、运营以及管控的能力。从技术角度来说,移动城市综合业务平台将通过开放分布式计算架构来抽象网络能力、基本服务资源以得到基本业务,然后通过各种组合与监管将基本业务组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业务流,并将其为应用技术开放易用接口,使得各种面向用户的服务能得以便捷开发,最终由鉴权、维护等运营级功能的支撑来保障面向用户的服务得以安全稳定执行。
2.2 移动城市的典型特征
移动城市是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它将新型的通信技术融入用户的需求,从而达到最优的用户体验,是科学技术与人的高度和谐的体现。它不仅是一个技术架构,还具有功能上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连同系统架构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移动城市体系。
移动城市的典型特征有下面这几点。
(1) 应用的联动整合
未来的移动城市将是一个具有高度联动属性的管理型城市。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将提供更多务实的联动服务,包括联动审批、联动监管等,改变了原有需要登门走访多家部门办理的繁琐局面;另一方面,城市中行业领域(如交通、公安、医疗等)将具有更智能、更紧密的联动关系,各部门、各系统间的相互触发机制和调度机制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将从原来的人为触发逐步升级为机器间(M2M)的相互触发和调度。
(2) 信息资源的广泛整合和深度加工
未来的移动城市将拥有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将合理整合和建设城市各方的信息资源,优化对信息资源的管理、配置和使用。与此同时,未来的移动城市将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深度加工信息资源,挖掘信息间、信息与用户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对应用联动逻辑判断的底层支撑,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进而达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
(3) 无所不在的业务覆盖
未来移动城市所提供的业务覆盖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环境趋于异构性,但未来的业务环境将趋于统一化。用户由于生活习惯(如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行为习惯(如外来流动人口旅游、劳务)以及工作性质特殊性(如城管、警务等执法办公部门、物流业等行业),会频繁地在不同的网络中迁移,未来的网络基础环境将会屏蔽网络异构性和底层的细节,确保为用户自始至终提供无缝的、一致的服务。
3 移动城市愿景
愿景是人们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概括了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移动城市愿景是移动城市全面实现阶段图景的科学描述,它的确立是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行业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加之对需求的实现技术进行预研而得出的。移动城市愿景确立了移动城市的发展目标,指导着建设工作的前进方向。
移动城市的建设是以“城市”为基本出发点的,这就涉及到城市中的两个需求主体:城市本身和城市中的用户,根据这样的需求划分,对于移动城市的愿景,也从城市和用户两个需求主体的角度来描述,以达到愿景构建的科学性。
3.1 城市建设愿景
(1) 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5~10年,北京市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具备相当规模:高生存能力的宽带有线无线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提供在城市任何位置的高可用高速率信息交互的支持;基于传感器、监控探头、智能识别等技术的信息采集终端也被部署到城市的必要位置,搜集对城市服务、管理、防灾、应急、安全等各个方面有关的信息;智能小区,智能大厦随处可见,整个城市里不论是居民生活还是休闲娱乐办公,都处于一种可管可控的状态中;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普及,并成为移动城市城市级应用实现的有力载体,以更贴近城市生活的方式承载移动城市的新旧业务。
(2) 平台建设
移动城市服务的开发离不开综合业务平台以及后台的信息平台。在未来5~10年,信息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得到广泛应用,支持政府信息、企业信息、信誉体系信息、个人信息、空间信息等多方面多领域信息资源的安全可控可信发布、融合、协同。而综合业务平台则可以基于高效的信息获取手段和信息整合资源,结合后台预测、智能分析、决策支持等处理功能,不断的推出新的智能应用,使业务的提供不再局限于简单得搜索和查询服务,使北京市在城市管理、建设、应急、调控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3) 制度的完善
未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必然会逐步的完善。后台信息平台的信息标准规范建设会逐步制定完成,各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会采用的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准与信息平台进行交互,使数据的后期处理更为便利。同时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信誉安全问题,也会得到有效的解决,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必然会很好的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使市民对移动城市业务的使用更为放心。
(4) 产业结构变化
移动城市所促进的城市信息化发展会如国家所预期的那样,通过信息化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移动城市还会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走上新工业化道路。
总之移动城市必然会带动城市的良性发展,使整个城市的运作管理更加的和谐统一,各个行业协调发展,行业间互帮互助资源共享,整个市场物品、货币流通顺畅,人民的生活更加健康、丰富。
3.2 用户体验愿景
(1) 政府服务
未来5~10年,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在完备的北京市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之上,城市职能部门、公共事业及社会保障部门等行业完成移动信息化的建设;职能部门、执法机构、教育、医疗、文化、环境、社会保障等单位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及部门间的信息整合使政府的办公更加方便快捷,简化了以往部门间各个环节人员交互的繁杂程序,信息平台快速的信息获取也缩短了政府部门办公过程中信息核实所花费的时间;移动性的加入则使得政府部门的服务更加无处不在,便利的交互手段和移动信息服务将政府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职能部门、城市管理单位可以方便的和个人或者企业进行随时随地交流沟通,及时向他们发布政策信息,收集反馈意见建议、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良性运转;城市政府服务实现统一化,政府向个人或者企业提供统一的接入门户,并为他们高效的办理跨部门跨单位的事务,以信息化技术提升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公众百姓节省了时间与精力;政府将给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通过统一门户公开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知情权,给人民群众以更多的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成功的完成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 企业管理
未来5~10中,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生产过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都会在适应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建立;企业的总体数据库也会逐渐丰富,包括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以及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也会相应地建立,而这些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也将会构成企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分析和利用,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依据;能够建立企业内部互联网,提供企业内部信息查询的通用平台,并能够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各个企业与行业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整合,能够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发展,加强行业间的互动合作;基于公共基础信息服务平台的移动商务,电子服务等业务也将大力发展,为商务人士提供更多的便利。
(3) 百姓生活
北京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是城市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未来5~1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公众百姓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城市信息服务完善发达,百姓能够随时随地使用自己的信息化设备中的应用系统达到完成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的目的;医疗卫生也会在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带动下给百姓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如无线电子挂号,无线药价查询,社区医疗,老人监控等;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智能处理、信息存储、信息采集、信息通信能力的大幅提升,以及各种多功能学习辅助设备的出现,网络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百姓能实现在任意地点“自由”、“自然”地获取各类学习信息,使服务受众方便快捷地满足其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学习需求;基于终端的服务交互方式和交互信息类型也向多样化发展,手动输入、语音输入、图像识别、姿态识别、情绪感知等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信息服务交互中,而人们通过与周围的环境化的终端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交互,可以获得多个方面的服务内容,支持对用户的个性化和服务环境的适配,提供自然的交互手段,丰富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普适的终端环境与高生存能力的网络环境最终融合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智能服务空间。
4 结束语
移动城市旨在实现城市级移动应用,通过突破移动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与配套技术,基于各种异构网络、各种行业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辅助以制度的保证与部门间的配合,建设移动城市综合业务平台,逐步实现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智能化的城市综合信息应用。对于城市移动信息化的不断增长的要求,促使了移动城市的产生,而移动城市的研究和实现必然会促进城市移动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移动城市的用户带来崭新的城市移动信息化体验。而在北京率先开展的移动城市研究与建设,必将带领全国移动信息化走入新的高度。
5 参考文献
[1] MROHS B, STEGLICH S, RACK C, et al. The mobiLife service infrastructure[C]// Proceedings of 15th IST Mobile Summit, Jun 4-6, 2006, Myconos, Greece.
[2] AL-HEZMI A, MROHS B, RACK C, et al. Next generation service architecture: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C]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Wireless Networks, May 29-31, 2006, Berlin, Germany.
[3] AFTELAK A, KLEMETTINEN M, KURVINEN E, et al. Concepts and studies for future mobile services[C]//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ireless Personal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ep 18-22, 2005, Aalborg, Denmark.
[4] COUTAND O, LAU S L, SUTTERER M, et al. User profile management for personalizing services in pervasive computing[C]// Proceedings of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Wireless Networks, May 29-31, 2006, Berlin, Germany.
[5] AFTELAK A, H?YRYNEN A, KURVINEN E. User-centered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large and distributed projects[C]//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Apr 22-27, 2006, Montreal, Canada.
[6] http://www.beijing.gov.cn/default.htm.
收稿日期: 2007-05-28
[摘要] 移动城市是对未来信息化城市的典型特征的高度概括,在北京建设移动城市不仅能够影响到信息产业的产业链,而且对城市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远的意义。移动城市的体系架构应该是基于以移动网络为核心的普适网络的,它的典型特征包括应用的联动整合、信息资源的广泛整合和深加工以及无所不在的业务覆盖。移动城市的愿景涉及到了城市建设和用户体验两个方面。移动城市的研究工作包括对国内外现状、愿景、技术体系、以及未来规划等若干方面,其成果将会促进城市移动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为移动城市的用户带来崭新的城市移动信息化体验。
[关键词] 移动城市;移动信息化;泛在;智能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 “mobile cit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information-based metropolis. Achieving a “mobile city” status will affect the economy an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chain, as well as the whole society.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of a “mobile city” is based on the ubiquitous mobile network.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the integr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of application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and ubiquitous service coverage. The vision of the mobile city comes dow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user experience. The 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a “mobile city” involves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ctuality, foresight and technology system both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future planning. The goals for researching and working towards building a “mobile city” are to further develop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to provide better user experience.
[Keywords] mobile city; mobile informatization; ubiquitous;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