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领域IP网络的总体框架

发布时间:2003-11-26 作者:徐启建 Xu Qijian 阅读量:

1 引言

    PC机的普及和Web技术的出现使Internet迅猛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和各个行业,TCP/IP协议由默默无闻变为家喻户晓。基于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已不再仅仅用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类信息的传送,而且已经用于实时性要求很高的话音和视频等信息的传送,传统电信网受到严峻挑战。由于对IP电话、视频点播、网上购物、高清晰度电视等业务需求不断扩大,以及DWDM光纤通信、千兆比高速路由器、ATM交换机等技术的进步,使得以IP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和以电路交换为特征的传统电信网之间呈现业务相互渗透、网络相互融合的趋势。ITU-T作为制定传统电信网标准的最高权威机构,面对来自需求与技术两方面的压力,也开始密切关注IP相关技术的发展,并迅速调整研究方向,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与IP相关的标准制定上来。

ITU-T第13研究组(SG13)作为网络总体研究组,1998年9月受ITU标准顾问组织(TSAG)的委托,承担了ITU-T IP相关标准主导研究组的任务,除了负责组织I-TU-T内部各研究组有关IP的研究,并负责协调与IETF等其他有关Internet标准研究组织的关系外,还开展了有关IP网络总体方面的标准研究。经过近一年半的研究,SG13从电信网的角度,提出了对未来电信领域IP网络体系结构的总体认识,形成新建议草案Y.1001(Y.IPF)-“IP总体框架-电信网与IP网技术融合的框架”,并经2000年2月日本京都会议讨论定稿,将于2000年11月SG13全会上正式通过并发布。中国积极参与了IP总体框架的研究工作,并对建议草案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当指出,该建议草案对未来IP网络的总体描述还是初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化,这些认识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其基本看法对当前及今后IP网络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该建议草案所描述的IP总体框架作一简要介绍。

 

2 术语定义

 

     在研究IP网络总体框架时,I-TU-T定义了以下术语:

    IP业务、IP网络业务:一种数据传输业务。在该业务中,被传输的数据以IP包的形式(有时称为数据报)通过用户与提供者间的接口。IP网络业务包括使用IP传送能力提供的业务。

    IP网络:一种用IP作为第3层协议的网络。

    IP传送能力:IP层提供的网络能力集。它可以用业务契约以及由低层控制与管理功能支持的性能属性来表征。IP传送能力的例子包括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IP包传送和由IETF定义的综合服务(Intserv)和区分服务(Diffserv)框架提供的能力。

    基于IP的业务:通过IP网络业务实现和执行的功能、设施与能力。基于IP的业务使用由网络提供者提供的IP传送能力。

 

3 IP网络体系结构的一般框架

 

     IP网络的体系结构应当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应用(或服务)模型、系统模型和技术模型。

 

3.1  IP网络的应用模型

   IP网络体系的应用模型反映用户与为其提供服务的IP网络的关联,定义IP网络需要支持的应用任务,表示IP网络能够向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属性。例如表述各类应用业务的媒体、服务质量(QoS)和业务类型要求。

 

3.2 IP网络的系统模型

    IP网络的系统(功能)模型反映IP网络的网络能力和功能组成。表示IP网络支持各类应用所需的系统功能要素、互连实体及其相互关系,例如节点、链路、终端等的物理连接、位置及标识。规定了系统及组成部分的性能参数。

IP网络体系的系统模型可以划分为实体平面(水平方向)和逻辑平面(垂直方向)两个平面进行功能描述。

    (1)系统模型实体平面的功能分隔

     IP网络体系的系统模型从实体面可以分隔为核心网、接入网和用户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核心网实体功能可以进一步分隔为IP层网络的功能和电信网的功能等。

     窄带能力的例子有3.1kHz音频信道、电路和分组模式承载业务。宽带能力的例子包括异步转移模式、 同步数字系列或光数字系列 (PhDH)信道等。

    (2)系统模型逻辑平面的功能分隔

     IP网络体系的系统模型从逻辑面可以划分为低层能力、IP层能力和高层能力。在IP网络中,使用IP包提供端点间的信息转移。用于用户/网络接口、网络内部以及与其它网络之间的IP层协议除了用法不同外没有本质的差异。

通常,用于客户和IP服务提供者(如拨号PPP)之间或IP服务提供者(例如BGP)之间的典型协议也可以用于网络的其它部分。

     关于高层能力,在电信环境中通常与终端设备有关。而在基于IP的环境中,少数类型的高层能力与IP网络本身的运行有关,例如域名服务器(DNS)、鉴别服务器(AAA)和地址解析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由客户或网络提供者提供,而不是由接入提供者提供。

 

3.3 IP网络的技术模型

   IP网络体系的技术模型由一系列技术标准或建议构成,表述IP网络中各部件或单元配置、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技术模型包括若干套用于规范业务、接口、设备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参考标准或建议。

 

4 IP网络的基本参考模型

 

4.1分层协议模型

    通常,对IP业务用户来说,电信承载业务的利用是隐藏的。然而,将IP协议叠加于各种电信协议的标准化映射是需要的。图6示出了提供IP服务的分层协议模型。其中IP协议与下层实际的电信协议之间的区域表示适配功能、QoS映射以及所需的汇聚/适配协议(如果需要的话)。该模型仅描述了IP层及其以下各层间的叠加关系。IP层以上的层将与诸如选择/协商以及用于话音业务的特定话音编码方案等应用需求有关。

 

4.2潜在的U、C和M平面关系

    对于IP网络协议来说,每一个协议层可以认为具有其自己的用户(U)面、控制(C)面和管理(M)面。

    众所周知,IP网络运行在电信基础设施支持下的IP层协议及其相关协议(如ICMP)上。IP协议层并没有特定的用户、控制和管理平面的概念,尽管IP协议及其相关协议确实提供了相应功能。在某些情况下,所有这些功能都隐含在IP一个协议中。有些情况下单独的协议分别用于IP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它们可以用IP协议运载。它们是否通过同一个逻辑和物理路径作为客户的用户数据传送路径,要视网络运行情况而定。

    在任何有两种技术融合的情况下,需要确保在各自的用户(U)平面、控制(C)平面和管理(M)平面间的适当映射。相邻层间需要映射,对等层间(在业务互通的情况下)也需要映射。从这一点看,总是需要建立一个IP网络的协议参考模型(PRM)去规定IP网络和电信网U、C和M平面间的关系,以便充分地规定全部的用户、控制与管理平面。图7示出了IP网络的PRM。

 

5 IP网与电信网融合体系结构

 

5.1 叠加体系结构

    采用叠加体系结构时,IP端到端输送,即从IP主机到IP主机,如图8所示。IP叠加在任何下层电信协议之上,如X.25、帧中继、ATM、ISDN等。IP网络中的不同部分,即不同的路由器之间,可以使用不同的电信协议。

 

5.2 并行体系结构

    采用并行体系结构时,IP网络和电信网络都通过它们内在的应用以互补和协同工作的方式来提供服务,如图9所示。例如,IP数据业务可以与话音和/或传真等电信业务并存。基于电信业务的建立是通过一个IP网上的服务器来触发和控制的。在这里,实际的业务被认为存在于具有协调或综合控制机制的并行领域中。

    由IETF和ITU-T SG11联合研究的PSTN/Internet互通(PINT)体系就是并行体系结构的一个例子。两个网络间的协同是通过IP网络中的IP主机(例如Web服务器)和电信网中的智能网(IN)业务节点(SN)或业务控制点(SCP)之间的链路实现的。

 

6 IP网与电信网的互通

 

6.1 下层电信设施内的互通

     在没有插入路由器的两种不同的电信技术之间可能需要互通,此时,互通功能需要知道适配和汇聚协议,并在适配层上提供适当的互通功能。Tx、Ty表示两种不同的传送技术,相应的适配功能AFx、AFy被封装在Tx、Ty内。

有两种不同情况。在第一种情况中,适配协议AFx与AFy是相同的,互通单元能够透明地通过适配协议,适配协议不需要在一侧进行解封装和在另一侧进行再封装。在第二种情况中,AFx不同于AFy,互通协议必须终端于AFx和AFy,并提供所需的映射功能。适配协议必须在一侧进行解封装和终端,在另一侧翻译成不同的适配协议并进行再封装。

 

6.2 电话业务的互通

6.2.1 一般考虑

     为提供端到端的话音业务,互通是在业务级上通过中间网关或互通单元实现的。所有协议都在互通功能(IWF)各自一侧终止。没有端到端的协议,IP协议栈终止在I-WF。

    根据呼叫发起和终止点的不同,连接方式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a)从IP网络上的一个有音频能力的IP主机到PSTN或ISDN上一部电话机;

    (b)从电路交换网(CSN)上的一部电话机到IP网络上的一个有音频能力的IP主机;

   (c)从IP网络上的一个有音频能力的IP主机经过中间的CSN到IP网络上的另一个有音频能力的IP主机;

   (d)从CSN上的一部电话机经过中间的IP网络到CSN上的另一部电话机。

 

6.2.2 互通功能

    为了实现IP网与电信网间的电话业务互通,需要完成三个平面间的功能映射。

   (1)与控制平面相关的功能 呼叫连接程序的转换

    在情形(a)中,为了在IP主机和电话机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需要将IP网络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转换为CSN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的功能。该功能可以在IP网络和CSN边界处的网关中实现。在情形(b)中,为了在电话机和IP主机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需要将CSN(PSTN/ISDN)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转换为IP网络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的功能。该功能可以在IP网络和CSN间的网关中实现。

    在情形(a)、(b)和(c) 中,可能需要处理IP网络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的功能。该功能可以在附加到IP主机上的适配器中和/或在IP网络与CSN间边界上的网关中实现。

    在情形(c)和(d)中,可能需要将IP网络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转换为CSN部分的呼叫连接程序以及相反转换的功能。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呼叫连接程序可能通过CSN(PSTN/ISDN)或IP网络透明地转送。

    编号与寻址

    在情形(a)中,需要有把用于IP网络部分的地址转换为CSN部分指定被叫终端所需地址的地址解析功能。

    在情形(b)中,需要将用于CSN部分的地址转换为IP网络部分指定被叫终端所需地址的地址解析功能。

    在情形(a)和(c)中,为了指定被叫终端,可能需要PSTN号码簿功能。

   (2)与用户平面相关的功能语音编码算法的转换

    在每一种情形中,都需要将IP网络话音业务的话音编码算法转换到PSTN上的模拟话音或IS-DN和PSTN数字中继段上的话音编码算法以及相反转换的功能。

     IP业务的QoS

     为了选择适合特定类型应用的IP业务,需要有以不同服务质量为特征的各类IP业务的规范。话音或其它对实时敏感的应用是需要特殊QoS要求的应用的例子。这些类型IP业务的规范包括传输时延、丢包率及其它有关参数的评价。

      安全性

      在IP网络部分需要提供安全性的规范。

     (3)与管理平面相关的功能

     IP网络不存在呼叫的概念,因此也没有基于呼叫的计帐概念。为了支持相关ITU研究组定义的计帐原则和要求,需要确定应用的计帐能力。

 

6.2.3  互通网关体系结构

     电话业务互通单元或网关的一般功能体系结构给出了4种功能部件:媒体网关(MG);媒体网关控制器(MGC);信令网关(SG);智能数据库(ID)。

       MG将处理与互通、话音编码转换等相关的实时操作。MG终接电路交换网(CSN),在媒体流还未分组时将媒体流进行分组,并将分组后的业务流递送给IP网络。媒体流从IP网络流向CSN,即相反的方向按相反的次序完成这些功能。MG将按照每一个PSTN/ISDN要求和规范与CSN接口。MG将使用IP分组作为净荷承载者,使用用于话音传输的实时协议(RTP)与IP网络接口。

     MGC处理与互通有关的呼叫控制操作。MGC控制MG功能的运行。

     SG将处理任何互通功能与七号信令(SS7)网间的交互操作。SG是一个信令代理,它在IP网络与电信网间的边界处接收/发送CSN本身的信令。特别是SG功能可以在SS7与因特网网关处中继、翻译和终接七号信令。

    ID将被使用来获得业务所需的必要信息,这些业务包括信用卡的使用、800号业务、目录服务等。

     尽管所列举的功能可以包括在一个物理方框内,但很可能由于每个部件功能的相应工作范围和多供应商设备的原因将导致互通接口的分立物理单元来实现。

 

7 结束语

 

    ITU-T继80年代完成ISDN标准体系,90年代完成B-ISDN标准体系,在即将完成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标准体系之后,提出要在下一研究期内完成新一代“IP综合网络”标准体系的研究。Y.IPF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总体框架建议。积极跟踪并参与“IP综合网络”标准体系的研究,对中国未来宽带通信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ITU-T SG13. Draft Recommendation Y.IPF (Y.1001), IP Framework - A Framework for Conver-gence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and IP Network Technologies.Kyoto Japan,Feb/Mar 2000

2 Qijian Xu. Comments on IP Framework. ITU-T SG13 D896.Kyoto Japan, Feb/Mar 2000

 

(收稿日期:2000-05-26)

[摘要] 文章介绍了ITU-T有关IP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描述了IP网络体系的一般框架、基本参考模型及IP网与电信网互通的考虑。

[关键词] IP网络 体系结构 总体框架 互通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e-of-the-art study progress of ITU-T for IP architecture. The general framework and basic reference models of the IP based network, and interworking of the IP based network with th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are described.

[Keywords] IP based network Architecture General framework Interwor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