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与ATM/SDH/WDM技术的结合

发布时间:2005-03-15 作者:李乐民Li Lemin 温蜀山Wen Shushan 阅读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因特网用户爆炸式的增长,人们对通信方式和通信质量有了新的需求,这种需求促进了宽带骨干通信网的建设。美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的支持下,自1995年起开始建设甚高性能骨干业务网(vBNS),初期速率为155Mbit/s,1997年升级为622Mbit/s。该网由MCI公司建设,横贯美国大陆,采用了ATM上的IP(IP over ATM)体制。1998年4月,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实施Abilene计划,建设宽带IP网络。该网由Qwest、Cisco、Notel公司共同承建,采用SONET上的IP(IP over SONET)体制,无ATM层,最初速率为2.5Gbit/s,将向10Gbit/s升级。而加拿大后来居上,1998年2月提出建设世界第一个光因特网,采用WDM上的IP(IP over WDM)体制,不一定使用SONET帧格式,称为CA*net3。该网最初为8个波长,每个波长上速率为10Gbit/s,今后将发展到32个波长,每个波长速率为40Gbit/s。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甘落后,又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下一代因特网项目中也启动了IP over WDM,由麻省理工学院研究NGI-ONRAMP(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Op-tical Network for Regional Access Using Multiwavelength Protocols),由Bellcore公司研究采用光标签交换(Optical-Label Switching)的光因特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如下网站:http://www.ucaid.edu、http://www.canet2.net以及http://www.dyncorpis.com/darpa/meetings/ngi98oct。

 

    正是由于因特网的壮大,IP协议获得了空前的普及,就其现有应用规模而言,已以绝对优势成为网络层协议的“霸主”。然而,目前的IP协议并不支持多优先级的服务质量(QoS),它对所有数据都只能提供统一的尽力传输服务。但是,人们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不会因此而减弱,特别对一些重要的业务,宁可支付更多的费用来获取高可靠性或高实时性。有人认为,如果能进一步利用WDM技术开发光纤的潜在带宽,即使没有QoS,也能满足用户需求,但这绝不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而且,即使下层网络带宽足够,如果业务分配不合理,同样会出现网络拥塞,使得高可靠性或高实时性都不能满足。无论是ATM、SDH还是WDM,从某种角度来看,正是IP屏蔽了下层网络可能提供的QoS功能,从而造成用户无法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但由于网络层协议在数据转发时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灵活性,对其加以改进,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QoS,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策略。因此,本文在介绍IP over ATM/SDH/WDM技术的同时,也对IP网络中实现服务质量的研究方案作一个比较和说明。

 

 

1 IP over ATM

 

    1988年,异步转移模式(ATM)被建议用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ATM技术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采用固定长度(长度为53字节)的称为信元的短分组,综合传输与交换不同速率的业务。分组长度较短可以使实时业务的打包时延不致过长。

   (2)定长的短分组使得交换过程易于用硬件实现,因此ATM交换又被称为快速分组交换。

   (3)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构成虚通路(VC)和虚通道(VP),具有类似电路交换的优点。

    过去,人们曾将ATM宣传得过热,认为它将成为唯一的统一交换体制。由于存在巨大的既有投资,已有的各种通信体制不仅不会被轻易抛弃,而且还将有所发展,这种市场因素限制了ATM端到端通信成本的降低。

    因特网采用IP作为其网络层协议,若同时采用ATM作为骨干网络,则必须解决IP over ATM的问题。解决方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叠加模式,包括局域网仿真(LANE)、传统的IPOA(CIPOA)和ATM上的多协议(MPOA);另一类是集成模式,包括Ipsilon公司提出的IFMP(Ipsilon Flow Management Pro-tocol)——IP交换(IP Switching)、Cisco公司的标记交换(Tag Switching)和IETF正在研究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等。

 

但IP over ATM体制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在数据传输时,发端需要将IP分组(IP数据报)分割成ATM信元,收端再将其复原为IP分组,而ATM信元中的信元头就占了约10%的开销,因此降低了其频带的利用效率。

   (2)有测量表明,几乎有一半的IP分组为40字节或44字节,加上其它控制字节,一个信元不能完全封装,必须采用两个信元,这样,平均的额外开销将达到25%。

   (3)若用交换式虚电路(SVC)来作为ATM信元的传输路径,则需要用一段时间来建立连接。在这段时间内,待传的数据要么沿多跳的路径,按传统的IP路由进行转发;要么只好等待,直至SVC建立完毕。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影响网络的使用效率,特别在高速网中影响越发明显。因此,一些协议采用了半固定的SVC。

   (4)由于ATM和IP技术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时又力图和现有的各种网络互通,因此使该协议变得更加复杂。

   (5)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ATM拆装信元的成本也会随之有所增加。

   (6)TCP和ATM有着不同的拥塞控制机制,因此,在ATM网络上如何高效地运行TCP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2 IP over SDH

 

    考虑到IP over ATM存在的问题,人们提出了没有ATM介入的IP over SDH模型。同步数字系列(SDH)是CCITT(现为ITU-T)的标准。在美国,对应的标准是同步光纤网(SONET)。

 

SDH技术的特点有:

   (1)采用同步复接技术,以便从高次群的数字流中分离出低次群的数字流。

   (2)帧结构中有完善的运行与维护用码,便于网络管理。

标准化的SDH使得不同公司的产品可以互操作。目前,SDH已获得广泛的应用,而具有自愈功能的SDH网络也已实用化。

 

    IP over SDH将IP分组放入SDH帧的净荷区,可分3步进行:第1步将IP分组按RFC1661的要求放入点到点协议(PPP)分组,其作用是实现错误控制和链路初始化控制;第2步将PPP分组放入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帧结构中,其作用主要是解决定界问题;第3步将HDLC帧放入SDH的净荷区。因此,更准确地说,这一体制是IP/PPP/HDLC over SDH。其帧格式。

 

    标记字节01111110用于帧定界,表示一帧的开始。目前将地址字节置为全1,控制字节置为00000011。协议域占16比特。帧校验序列(FCS)采用16比特或32比特,后者有更强的差错检验/校正能力。而信息域中放置的是IP分组。后面的标记字节表示一帧的结束,也可表示后一帧的开始。如果其后没有IP分组,则用标记字节来填充。

 

    若IP分组中恰好也有字节01111110,为了不致使收端误为是帧定界字节,发端要将IP分组中的该字节替换为双字节01111101 01011110。其中,01111101称为填充字节或回避字节;若IP分组中恰好有01111101,则用双字节01111101 01011101替换。注意这种替换中的后一字节与原字节的不同之处是第6比特(最右边是第1比特)变反了。在收端,则用逆过程来恢复发端的原有数据。

 

    该标准最初并未要求在上述3步中进行扰码,只要求SDH帧在线路传输时采用帧同步控制的7位移位寄存器扰码,以产生足够的0、1变换,便于定时恢复,其生成多项式为1+X 6+X 7。但是,若有“黑客”在其IP分组中有意发送SDH用的7位移位寄存器序列,则可能引起线路传输时有长连的0。改进的措施是在对SDH的净荷进行封装之前采用自同步扰码,其生成多项式为1+X 43,该多项式也曾在ATM信元放入SDH帧之前的扰码中采用。采用自同步是为了实现简单,但是,扰码后的传输中若有一个错误,解扰后将会扩大。

图2示出了IP over SDH体制中的自同步扰码器在发端的位置。这有两种可能的方案:路径A与路径B。路径A中,扰码器放在HDLC的后面,该方案已被接受为标准。然而如果有“黑客”有意发01111110或01111101,则由于HDLC插入替换的双字节,流量将会加倍,增加了网络的拥塞;路径B将扰码器放在HDLC的前面,使“黑客”不易攻击。然而,由于此时收端的解扰过程先于HDLC的FCS校验,若因线路误码使得FCS校验出错而将该帧丢弃,则解扰时将会发生失步,造成更大的差错,解决的措施是不要丢弃有错的帧。在话音和一些实时业务中,保留有错的帧还好一些。综上所述,在设备研制时,可以灵活地考虑使用A、B两种方案,也可不用扰码。

 

    HDLC要在发端插入替换字节,在收端进行反插操作,这在高速应用(如超过2.5Gbit/s)中实现不易,而且上述A、B两方案都有不足。为此,美国朗讯公司提出一种简化的数据链路(SDL)来替代HDLC。在SDL帧中设有帧头,它包含净荷长度指示字节和帧头的循环冗余校验(CRC)等。该帧中的信息域具有独立的CRC。SDH帧的定界可以用两种状态来描述:在初始捕获状态,可以用HDLC帧中的H4字节或曾用于ATM的CRC校验法来进行帧定界;在维持状态,依靠净荷长度指示值来定界,同时用帧头中的CRC来加以确认。如果认为定界有错,则回到捕获状态。SDL帧的长度是变化的,如果长度指示字节在传输中发生错误,将造成定界失误。为此,帧头中的CRC具有纠一个比特错误的能力。若没有数据需要传送,则可发特定的空帧,在收端去除。此外,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在帧头中加入QoS和复接功能。这样一来,SDL就成为ATM的变形,但具有完全可变的信元长度。

 

    IP over SDH相对于有ATM介入的IP over SDH节省了设备,但SDH是否为最佳的载体却值得探讨:

   (1)SDH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传输多路数字电话。PCM电话的采样频率为8kHz,因此SDH基本帧的重复频率也为8kHz,即基本帧的周期为125μs。现在IP分组的传送并未使用8kHz的重复频率,而其业务量在不久的将来又将超过电话的业务量,何必受125μs的限制?硬要将占通信主要成分的IP分组放到为电话设计的帧中去,映射问题又有一定的复杂性,是否合理呢?

   (2)现有的SDH设备多为双向对称工作的,而IP网络中,不同方向的业务量往往不同,怎样有效地配置设备呢?

  (3)SDH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复接,对时延抖动限额的要求较高,而IP分组的传送似可以适当放松这个要求,因此,是否可以研制出更廉价的设备呢?

  (4)现在SDH已经有很好的自愈网。因为电路交换的容量是固定的,某些自愈环设有空闲的容量只起备份作用。在这些网络上运行IP,可以将所有的空闲容量都利用起来,有利于减轻网络的负荷和拥塞。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可将容量减小,并同时让IP网络自身的拥塞控制机制发挥作用。

  (5)IP网络中的路由器具有迭路功能,可以用来增加网络的抗毁性,若下层的SDH网络也具有完善的自愈功能,是否存在功能的重复和浪费呢?是否可因IP网络的抗毁性而降低对SDH网络抗毁性的要求?

 

    基于以上问题,人们提出了IP over Fiber或IP over WDM体制,连SDH都可以不要或采用某些简化的方式。

 

 

3 IP over WDM

 

    光纤具有巨大的带宽,一根光纤的可用带宽达50THz。而波分复用(WDM)技术正是开发利用其潜在带宽的有效途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使实用波长数达96个,实验室中已达1 000量级。WDM在技术上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1)因电子处理存在“瓶颈”,在电时分复用时,传输速率难以超过40Gbit/s。而WDM为并行的高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可大大提高光纤带宽的利用率。

  (2)WDM允许在不同波长上运行不同的通信协议和信号格式,从而提高了组网的灵活性。

  (3)全光网络很可能是未来社会宽带通信的重要平台,而WDM则是实现全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对于IP over WDM,可以设想在某个通信范围(广域、城域)内,有若干的IP路由器或交换机通过光纤网络相连。初始阶段,可以采用WDM提供点到点连接的光路。如果有些路由器间没有直通光路,则可通过其它的路由器作多跳连接。而后可以进一步采用光分插复用器(OADM)和光交叉连接器(OXC)等设备,提供可变的光路。

 

对于这样的光IP网,需要研究下列问题:

   (1)如何将IP分组放到光纤上去,包括帧结构、适合光传输的线路编码、光传输的再生方式等。

   (2)WDM全光网络本身具有构成可变光路的机制,波长路由算法是研究的热点;而IP网络在网络层也有其路由机制。如果在研制过程中能对这两种机制加以结合,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里可能会采用MPLS的思想。

   (3)IP路由器可通过迭路来提高网络的抗毁性,而WDM全光网络也在研究抗毁的问题,与SDH类似,它们宜结合研究。

 

    从帧结构和线路编码的角度,有人对IP传送的最佳方案进行了研究。这里要考虑的问题包括:便于IP分组的装取,具有合适的控制和管理用码,以及有利于线路的传输。一种方案类似吉比特以太网,优点是便于和已有的大量以太网互联,从低速到高速都易找到价格较低的分/合路设备。但是,吉比特以太网的8B/10B线路编码却不可取,因为该编码对线路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今后可能会采用类似于SDH中使用的同步置位式扰码;另一种方案借鉴SDH,不过可能要作一些修改,包括开销设置以及IP分组的装取等。目前正在制定称为“Fast-IP”或“Slim SONET/SDH”的成帧标准。

对于光信号传输,中继站有1R、2R、3R这3种方案。1R只是简单地将输入信号放大。现有的光放大器(如EDFA)已可对多个波长的信号同时放大。其优点是对信号透明,即允许任何的信号格式。但由于存在干扰积累等因素,目前光放大的级联限制为5级或6级,在线路速率为2.5Gbit/s时,全光传输的最长距离约为400km,而速率为10Gbit/s时距离为250km;2R通常用电处理进行幅度整形和跳变沿整形,限于数字通信,对速率有一定的透明性(但低速应用时若仍沿用高速时的带宽,将使信噪比降低);3R在2R的基础上采用定时恢复技术进一步再定时,是完全的再生,因此需规定速率。

 

    网络角度的IP over WDM虽还在研究之中,但其实用化却未必遥远。日本KDD公司已于1999年3月开始利用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跨太平洋海底光缆进行IP over WDM的试验。

 

 

4 IP网络的QoS

 

    为了使IP网络能更有效地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并能持续发展,必须对QoS加以研究。

    通常,QoS包含公平性、吞吐量、时延和时延抖动等参数。可以认为,前两个参数是基于连接的,而后两个参数是基于分组的。不同的QoS类型对应着这4个参数的不同值及其误差范围,因此,以下列出的各种模型在指定分组或数据流所属的业务类型时,都需考虑这些参数。

 

    目前,IETF已提出一些模型,归纳起来,计有综合业务/资源预留协议(Integrated Services/RSVP)、多种业务(Differentiated Services)、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和受限路由(Constraint Based Routing)模型。

 

4.1 Integrated Services/RSVP模型

    Integrated Services/RSVP模型有4个主要的功能模块:分组调度、接纳控制、数据分类和资源预留(RSVP即是一个在传输路径上预留资源的信令协议)。其特点有:

  (1)在传输具有可靠性和时延限制的数据之前,该模型对网络资源预留,即事先建立一条虚路径,而从传统IP网络中沿袭过来的尽力传输业务,没有特殊的可靠性和时延限制,勿需事先建立虚路径。

  (2)为了建立虚路径,用户需要提出资源预留申请,接纳控制模块将根据剩余资源的情况判定是否可以满足该申请。

  (3)资源预留完成后,当某个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时,将首先对该分组分类,并依照其类别将该分组放入相应的队列等待转发。

  (4)由于一般存在多个队列,分组调度模块将根据不同等级的QoS要求,决定位于不同队列的分组的转发次序。

 

虽然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QoS,但也有如下缺陷:

  (1)网络节点需要存储的状态信息与数据流的数量成正比,这使得该模型不能应用于因特网的核心路由器

  (2)由于资源预留必须在整条路径上有效,因此沿途的所有路由器都必须支持有关的所有功能,开销很大而且不利于从现有的网络平滑过渡。

 

4.2 DS模型

   为了弥补Integrated Services模型的缺陷,人们提出了DS模型。它也有4个功能模块:分类、警管、成形和调度。它有以下改进:

  (1)该模型利用IP分组中的DS域(长为8比特)来标识该分组的优先级。不同的优先级归于不同的DS类,用户在发送数据时,可以指定DS类并把与它相对应的代码填入DS域。

  (2)由于不同的数据流可以使用相同的DS类(只要它们具有相同的优先级),因此路由器需要存储的状态信息正比于DS类的数目,这个数目远小于数据流的数目,可以用于核心路由器。

  (3)DS模型的分类、标记、警管和成形功能只需在边界设备上实现,大大减轻了其它设备的负担,非边界路由器只需根据分组上已经标明的DS类,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调度。

    因此,DS模型易于从现有网络平滑过渡,不具备DS功能的路由器可以忽略DS类,而对所有分组都按尽力传输方式转发。

 

4.3 MPLS模型

MPLS在本质上是一种分组转发策略。其特点包括:

  (1)分组在进入一个具有MPLS功能的网络区域时,获得一个标签,然后再根据这个标签对分组进行分类和转发。

  (2)MPLS可以解决一些DS模型存在的问题,如当网络发生拥塞时,MPLS可以为分组重新选择路由,而DS模型却无能为力,因为这个新的路由不能依照传统的路由协议计算得到。

  (3)MPLS借鉴了不少ATM的优点,分组头部携带的标签类似于ATM信元头所标记的虚通道标识符(VPI)和虚信道标识符(VCI),分段有效,便于快速查询(甚至可以通过硬件实现),大大提高了分组转发的效率。

  (4)由于允许在分组转发时改变链路层封装,MPLS具有像MPOA那样的兼容性,易于和具有不同链路层的网络互联。

  (5)MPLS对标签的操作使用了堆栈(标签栈)结构。标签栈含于MPLS分组头中,随分组一起转发,这就使得MPLS可以提供十分灵活的操作。例如,某一段网络对不同的数据流进行相同的操作,则可以把这段网络看作一个隧道。在该隧道的入口处,首先向不同的数据流的标签栈的栈顶压入同样的标签,它们在隧道中转发时就被当作同一个数据流;而在隧道的出口处,将栈顶标签丢弃,露出下面的标签,就又可以恢复成了原先的多个数据流。

MPLS中的标签分配过程较为复杂,是按标签分配协议进行操作的。需要指出的是,MPLS可以与DS模型结合使用,即可在核心网络之外使用DS模型,而在其内部使用MPLS。

 

4.4 Constraint Based Routing模型

    细究目前网络拥塞的原因,常常是业务量分布不均,即传统的路由协议,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因总是选择最短路由,而导致业务量过分拥塞于某些路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务量工程应运而生,而Con-straint Based Routing模型是该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具有以下特点:

  (1)对具有特殊要求的分组进行特定的路由选择,使转发这些分组的路径能满足带宽和时延限制的要求,并同时避免某些路径的拥塞,把业务量更合理地分配给不同的路径,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利用率。

  (2)在选择路由时,它不仅考虑网络的拓扑,还考虑数据流的需求、链路的剩余资源以及警管等多个参数。

  (3)该模型的关键在于链路状态信息的广播以及选取合适的路由算法和计算参数。前者需要在状态信息的及时性和网络负荷之间折衷,而后者需要在计算的复杂性和路由的优化程度之间折衷。

    需要指出,MPLS是一种转发策略,而受限路由是一种路由算法,如果能将它们结合使用,将无疑大大提高目前IP网络的性能。

 

 

5  IP Over ATM/SDH/WDM技术的综合比较

 

    纵观IP与ATM/SDH/WDM的结合问题,有多种不同的模型,它们都拥有各自的协议。然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使用IP作为其网络层,由它负责分组交换时在全球范围内的路由,最下层都使用WDM技术在光纤上进行波分复用。为了便于比较,将它们的协议层次结构综合。

    在IP与ATM、SDH和WDM以不同方式结合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它们各 自的优点,而同时要避免具体实现时的功能重复和相互牵制。现将它们各自的状况列于表1,以便比较。

    应当清楚,所有这些技术都是各自孤立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借鉴着其它技术的思想。

 

 

6 结束语

    IP Over ATM/SDH/WDM的研究领域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技术的停滞便意味着市场的丧失。任何一种技术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都必须不断地追求自身的完善和与其它技术的兼容,而WDM作为最下层的平台,将为它们的发展创造条件。虽然这里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但随着理论研究和性能测试的结合,以及协议标准的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将会体验到一个新的因特网,它定能更好地支持实时业务和数据业务,平均费用也更为低廉。

 

参考文献

1 C  Song,et al..Quality of Service Development in the vBN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8,36(5):128~133

2 J Manchester,et al..IP over SONET.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1998,36(5):136~142

3 李乐民,王晟.WDM全光网及其关键技术.中国通信,1998,(12):9~18

4 T W Chung,et al..Architectural and engineering issues for building an optical Internet.http://www.canet2.net

5 X Xiao,et al..Internet QoS Big Picture.http://www.cse.msu.edu/~xiaoxipe/papers

6 J Williamson.Hitting the IP Jackpot.Global Telephony,Mar 1999

7 W Simpson.The Point-to-Point Protocol(PPP). I-ETF,RFC 1661,July 1994

 

(收稿日期:1999-03-25)

[摘要] 文章介绍了IP over ATM、IP over SDH、IP over WDM以及在IP网络上运行综合业务和多种业务的有关技术问题。

[关键词] ATM上的IP SDH上的IP WDM上的IP 服务质量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key technical point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IP over ATM,IP over SDH,IP over WDM,and integrated and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over IP net-works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IP over ATM IP over SDH IP over WDM Quality of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