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发布时间:2005-07-28 作者:钟义信

    今年是《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创刊10周年。作为一本通信技术刊物,《中兴通讯技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见证和记录了过去10年通信技术令人难忘的风云变幻:困惑,徘徊,忧虑;奋斗,进步,成功,喜悦。

    古语有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世事沧桑,30年的时光可以把世界变成“河东河西”这样两个迥然相异的天地。可是,如果看看通信技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句话就需要改成“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了!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新兴的数字技术开始取代传统的模拟技术,全新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开始取代人们熟悉的纵横制,大容量的光纤传输系统开始取代中同轴电缆传输系统。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使整个通信网络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从“模拟时代”大踏步走向了“数字时代”,不折不扣地实现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人们又在探索“宽带综合数字业务网络B-ISDN”,以数字同步系列SDH取代原有的光通信技术,以ATM异步转移模式取代数字程控技术,希望把原来分别处理的各种通信业务实行综合传输与综合交换,由“分立时代”大踏步走向“综合时代”,又一次名副其实地做到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头10年的中期,以计算机通信网为基本特征的Internet进入商用。IP协议成为综合各种业务的新技术,虽然Internet只承诺“Best Effort”的传输质量,但是,它的综合业务能力和低成本优势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IP化成为难以抗拒的潮流,终于导致了“ATM时代”向“IP时代”的转变,再次佐证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判断。

    可以认为,从“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的转变和从“分立时代”向“综合时代”的转变,都是在既有通信原理框架内的转变,“数字通信”和“综合业务数字网络”是通信领域人们规划已久的技术进步蓝图。人们对此不仅早有思想准备,并且普遍持欢迎态度,因为如所预料,这些转变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通信技术的进步,通信业务能力的提高,通信业务质量的改善。所以,面对这两次重大的转变,人们心甘情愿地从“河东”跨到了“河西”。

    然而,“ATM时代”向“IP时代”的转变却与此截然不同。它大大出乎通信领域人们的意料,因为它不是通信内部所期待的进步与变革,而是“外部”技术的强行“入侵”。只是由于IP技术的优势无可阻挡,人们不能不在事实上接受这种市场的选择,从“河东”跨向“河西”,其实并不情愿。通信界的不少人士至今仍在坚持发展某种新的技术来取代IP。可以说,这种坚持不无道理,因为IP网络不仅不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明确保证,而且存在太多的安全漏洞。

    客观而论,IP技术替代ATM技术并非“外部技术的入侵”,因为Internet本质上也是一种通信技术。与“正宗”的电话通信技术一样,Internet所完成的功能也是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差别只在于:前者共享的是话音信息,后者共享的是数据信息;前者的信息共享者是人,后者的信息共享者是人与机器;前者的共享工具是电话系统,后者的共享工具是计算机和数据库。因此,电话通信界的同仁们完全可以以一种十分平和的心情欢迎IP技术,欢迎ATM技术向IP技术的转变;同样应当以十分宽容的心情对IP技术的缺陷进行认真的改进与完善。

    总之,无论情愿与否,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30年间,世界通信技术确实经历了3次重大的转变,3次跨越了“转变之河”,使世界通信技术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观。

    1995年问世的《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对于“ATM时代”和“IP时代”以及这两个时代的交替与转换都有过相当充分的报道,这从它的专题栏目和技术讲座栏目可以找到明确的证据。感谢杂志的广大作者、编委、编辑部特别是创办单位的远见卓识和共同努力,这些报道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过去10年世界通信技术进步的整体态势。《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也因此成为了通信界一份宝贵的共同财富。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好事情。

    那么,从21世纪头10年中期(2005)到2015年或更远一些(2020年)的时期里,通信技术又将向何处去?未来10年到15年期间通信技术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重大转变?《中兴通讯技术》应当怎样把握未来10年世界通信技术的走向,从而不仅可以见证和记载,而且可以预见和引领通信技术的发展?这是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

    看看近几年国内外关于“下一代网络”的展望,已经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迷雾重重:未来的方向是NGN?NGI?Sensor Network?Storage Network?Grid?Ad hoc?Semantic Web?Active Network?Autonomous Network?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未来网络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规划,但也是无序的规划。我们应当跟谁走?紧跟ITU还是IETF?显然无论跟谁走,盲目的“跟”都会有问题,必须有自己的科学思考。

    为了避免再出现“意料之外的转变”和“不情愿的转变”,必须汲取过去10年的经验:不能“抱残守缺”,不要“就通信论通信”,而应当站在比通信更高更广的观察点高瞻远瞩地俯瞰通信技术的发展,才能做到高屋建瓴,胸有全局。否则就可能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谜团。

    这个更高更广的观察点就是“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信息技术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传感)、信息传递技术(通信)、信息处理技术(计算)、信息认知技术与信息决策技术(智能)、信息执行技术(控制),如下图所示:


    这是一个信息技术整体模型,包含了若干“节点”(问题-对象节点、信息获取节点、信息处理-认知-决策节点、信息执行节点),同时也包含了联接这些节点的“边”(信息传递),按照网络的定义,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网络”。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网络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通过认知决策产生策略信息、执行策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有智能的信息网络,一个能够以类似人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工具,是信息时代表征性的社会生产工具,是信息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

    可以看出,通信(信息传递)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通信技术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与信息技术这个大系统大环境协调发展,而不应当独自随意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按照这种科学分析,在未来的10~15年左右,通信技术将与整个信息技术一起朝着上述方向协调发展,首先将完成电信网络、Internet、CATV网络的融合,进而与智能系统和控制系统融合。这是一个更大范围的融合,更深层次的融合。通过这样的融合,逐步形成有智能的信息网络,实现由“综合时代”向“融合时代”的转变以及由“低智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变。这不是一般的“河东河西”的跨越,而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伟大的跨越,更加伟大的转变。

    祝愿《中兴通讯技术》杂志在实现这个史无前例的伟大跨越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忠实记载、准确预见和正确引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潮流,为中国和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