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 IP网络标准的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03-11-26 作者:(ITU-T SG13中国代表团) 阅读量:
  • ITU-T在新研究期(2001~2004年)里对各研究组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相应调整
  • WTSA-2000会议决议,ITU-T SG13被命名为多协议和IP网络及其互通研究组
  • 在2001~2004年的研究期,SG13共有16个研究课题

  众所周知,IP技术标准主要在IETF研究和开发。电信标准的权威机构是ITU。随着Internet 业务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支持IP技术,接入Internet 的标准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ITU-T 自1999年开始进行全面的战略转移,各研究组开始研究IP相关的标准。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开发了一系列电信网络支持IP技术的标准,在新研究期(2001~2004年),各研究组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根据WTSA-2000会议的决议,ITU-T SG13被命名为多协议和 IP 网络及其互通研究组,负责网络体系架构和长期网络演进的研究,主要包括IP网络框架,传统电信网络综合基于IP的网络向用户提供综合业务的研究。SG13将主导IP网络体系架构、网络能力、传送能力、业务和性能、基于IP的网络资源管理和接入安排,取得多厂家和多网络运营商环境下的互操作性。SG13仍将继续制定IP相关的研究计划,开发GII项目,并开展ATM及其适配层,基于ATM的资源管理 等方面的研究。在2001~2004年研究期,SG13共有16个研究课题。

  1 SG13新研究期研究课题

  新研究期里,SG13的研究课题包括:异构网环境的原则、要求、框架和体系;ATM 层及其适配; 基于 IP 的网络和其它网络的 OAM 与网络管理;宽带和IP资源管理;包括IP 多业务网的网络互通;基于IP的网络和应急全球信息设施的性能;ATM信元传送及可用性性能;传输误码和可用性性能;呼叫处理性能;核心网络体系及互通原则;使用MPLS在公共网上传送IP业务的机理;网络方面项目的总协调;卫星和地面网络的互操作性;基于IP 和其它系统的低层接入体系原则和特性;包括IP的网络总体术语;未来演进环境下的电信网络结构。

  2 IP网络体系

  2.1 网络体系架构

  SG13开发了Y.1001“IP总体框架——电信网络和基于IP网络技术融合的总体框架”和Y.140“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连参考点”两个建议。Y.1001建议是新一代“IP综合网络”系列建议中的一个基础性建议,Y.140建议的通过使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系列建议得以基本完成,为电信网和IP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在新研究期,SG13致力于未来体系结构的研究。

  从体系结构的观点看,SG13未来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应当包括:

  • IP技术在电信基础设施中的应用及IP业务/网络和电信业务/网络间特定的互通;
  • 全部基于分组基础设施的新的体系结构(包括话音);
  • 从基于电路的基础设施向基于分组的过渡途经(包括互通);
  • 提供基于分组业务的服务和网络能力;
  • 基于全分组基础设施的新的接入技术、OAM和性能研究。

  2.2 卫星IP体系结构

  顺应ITU-T标准研究重点转向基于IP网络的趋势,SG13 将开展有关卫星IP体系结构的研究。第一步研究的对象是高级卫星IP体系结构,研究目标是构筑卫星IP网络的体系结构框架,阐述不同类型卫星系统(如弯管卫星、处理卫星等)特有的能力,描绘现有IP卫星网络的体系结构,内容有:支持卫星上IP的QOS体系结构、支持卫星上IP的路由体系结构、支持卫星上IP的组播体系结构。

  3 IP网络能力

  随着IP业务和应用的快速发展,SG13认为很有必要对IP业务进行定义,其范围包括专用网和公用网环境中利用不同的IP传送能力支持不同的IP业务。SG13开发了新的建议草案Y. 1241——利用IP传送能力来支持基于IP的业务。该建议在对IP进行定义、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IP业务平面的概念,IP的各种传送能力通过IP业务平面可支持各种IP业务。

  建议在对IP业务定义和分类中,将IP业务定义为由业务平面利用IP传送能力向终端用户提供的业务;IP业务分为会话型、消息型、检索型、无控制的分配型和有控制的分配型等5类。建议还对各类IP业务的通信配置和性能保证属性进行了描述。

  业务平面的概念是由与建立IP业务有关的IP传送能力、控制能力和相应的管理能力等共同形成的模型。IP业务可用业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的业务等级协议(SLA)来定义,IP业务平面就利用其下层的传送能力(如:Best effort、IPTC等)来实现业务的SLA。

  IP传送能力用来表征IP层提供的能力,数据包的传送就是由IP传送能力(一系列参数)和QOS等级来实现。IP传送能力定义在接口参考点上,即在用户侧和提供者之间的边界上,而IP QOS是在两个参考点之间表征其特性,即用户和网络边界的进、出口间。

  要支持IP业务必须在用户和网络业务者间协商一个业务等级协议(SLA)。SLA是用户和业务提供者之间的正式合同,它阐明了业务提供者对用户的责任、不完成责任的处罚条款及用户支付的费用水平。SLA由下列部分组成:业务等级目标、业务检测部分和商务赔偿部分。该建议对SLA的以上3方面属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另外,该建议还对协议参考模型进行了描述。

  4 IP VPN

  SG13开发了两个基于网络IP-VPN草案:Y.ipvpn.0与Y.ipvpn.1。 Y.ipvpn.1是关于基于MPLS的IP VPN,在业务提供商的网络中采用IP技术,且骨干网用MPLS,其参考模型说明业务提供商要提供IP VPN业务需要两类设备,即边缘设备(PE)与骨干设备(P)。对于IP VPN业务只能在PE设备上提供,而对于骨干设备,IP VPN业务是透明的,这样才有利于可扩展性。该建议提出下列实现途径:用BPG/MPLS实现和用虚拟路由器来实现。

  该建议在互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网络互通与业务互通两个层次。网络互通中解决不同业务提供商的MPLS网络间及同一业务提供商用不同厂商设备构建的MPLS网络的互通问题。通过在边界LSR间定义互通接口及相应功能实现网络互通。在业务互通方面, 增加了MPLS网络与其它业务,如ATM、FR的互通能力,但是这部份内容还不成熟。

  5 IP网络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为了在IP网络中提供具有服务质量(QOS)的业务,就必需对IP网络中的业务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而这种控制是通过IP网络提供的信息传送能力(IPTC)实现的。原来的IP网络仅有一种尽力而为(BE)传送能力,这种IPTC不能使IP网络提供具有QOS保证的业务,IETF为此已做了大量尝试性的工作。SG13从2000年6月开始起草Y.iptc“IP网络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建议,并计划于2001年底完成该建议。Y.iptc 定义了3种IPTC,对于每种IPTC都给出了它的业务模型、流量描述符、一致性定义和QOS承诺。这3种IPTC是:

(1)确定带宽(DBW)传送能力。
(2)统计带宽(SBW)传送能力。
(3)尽力而为(BE)传送能力。

  目前,关于IP网络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标准化的工作还是初步的。

  6 IP网络互通

  SG13开发了新建议草案Y.1401 “与基于IP网络互通的一般要求”。该建议草案主要规定了IP网与非IP网络互通时的框架结构。在功能参考模型中引入了业务平面(Service Plane)的概念,将IP协议层以上的各种业务应用(例如:HTTP、FTP、WWW、VOIP等)都放在业务平面,并从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角度出发,考虑了互通的通信方案, 规定了互通功能单元在用户平面、控制平面以及管理平面上的要求。

  7 MPLS

  SG13开发了Y.1310(公用ATM网络传送IP)建议, 有关在基于ATM技术的网络上支持IP业务被列为IP传送领域。该项目的研究指出了公用ATM网络支持的IP目标业务是DiffServ、 IntServ和IP VPN,目标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是MPLS。Y.1310提出了ATM支持IP的网络总体技术要求、 ATM支持IP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的功能, 对公用网上IP QOS 业务与ATM业务的映射提出了要求,对IP VPN 业务的定义作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IP VPN 在分组传送、数据的安全性和支持QOS等方面的技术要求。Y.1310 明确规定了公用ATM网络支持IP采用MPLS的控制协议为CR-LDP。

  SG13开发了新的建议草案Y.17oam.1“MPLS网络的OAM和生存性技术功能"。该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MPLS OAM的必选功能描述, 内容包括对LSPs的确认功能,从而确保在目标LSPs中不存在任何错误; 快速高效的错误捕获、通知和定位; 可用性性能的测量等, 其中有关OAM功能中有关服务中的LSP性能测量(包丢失、伪包、错误包、延时以及延时变化率 )有待进一步研究。(2) MPLS中的故障类型, 包括持续连接中的简单丢失、交换连接、误连接、自误连接等。(3)MPLS的保护倒换, 规定了单向1+1和单向1:1两种保护倒换模型。其中1+1倒换模型由远端实现倒换功能,1:1倒换模型由近端实现倒换功能。 该建议草案将于2003年完成。

  8 IP网络性能

  SG13开发了新建议草案Y.1541“IP通信业务——IP性能和可用性指标和分配”(原I.381) 。 IP性能建议以类似ATM层性能建议I.356的方式来规范,但只将IP业务QOS分为4类:第0类(class 0)为电信级通信业务;第1类(class 1)为交互型,适于实时交互的通信业务,例如达到POTS质量的IP电话,它对应于IETF的保证IntServ和快速转发DiffServ业务;第2类(class 2)为非交互型,打算用于音像流或大批文件的可靠传送,对应于IETF的受控负载IntServ和保证传送的DiffServ;第3类(class 3)为不规范型,指传统的尽力而为的IP业务。

  该新建议草案同时还规定了IP性能指标的分配、路由长度计算方法、IP分组时延变化IPDV参数规定的一般考虑、核实IP性能指标的参考路径、IP网络上端到端的用户之间的连接示意图、网络段示意图、路由器节点迟延分配值以及用于IP性能测量方法的相关信息等。

  9 IP 接入网

  IP接入网指的是“在IP用户和IP业务提供者(ISP)之间为提供所需的接入到IP业务的能力的网络实体的实现”。 SG13开发了新建议草案Y.1231“IP接入网结构”。该建议草案给出了IP接入网的定义和参考模型,用于IP业务的高层IP网络结构和模型,IP接入网将支持的接入类型及接口,IP接入网的能力及功能要求,如多个ISP的动态选择、使用PPP动态分配IP地址、网络地址翻译(NAT)、授权接入(如密码授权协议——PAP和PPP询问握手授权协议——CHAP)、加密、计费以及与远端授权拨入用户业务(RADIUS)服务器的交互等, 以及IP接入网的功能模型和可能的接入方式 (例如用户直接接入方式,PPP隧道方式,IP隧道方式, 路由器方式,多协议标记交换方式等)。因此从上述概念看,IP接入网可以包括交换或选路功能,这与传统接入网的内涵不同。本次会议进一步完善了接入网结构的功能模型,即接入网结构由接入网传输功能、IP接入功能以及IP接入网系统管理功能组成。

  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电信网络同计算机网的融合,IP技术与电信技术的融合无处不在,SG13将在新的研究期完成IP网络主导研究组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