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SG13研究组2000年2月会议总结报告(摘编)

发布时间:2005-03-05 作者:中兴通讯 阅读量:

(SG13京都会议中国专家组)

 

▲ 本次会议通过了25个建议

▲ 中国提交了三篇文稿,并被全部接受

▲ 本次会议确定了18个新课题

 

    ITU-T网络总体研究组(SG13)于2000年2月26日~3月10日在日本京都召开了1997~2000年研究期的末期会议。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25个国家的239名代表,他们分别来自16个主管部门、19个运营公司、38个科学或工业组织和2个国际组织。大会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制定了ITU-T IP领域的工作计划,并在IP框架、ATM传送IP、IP网互通、IP接入网和IP网络性能等方面取得了成果。 

    (2)采用加速程序通过了25个建议,涉及光传送网、接入网、ATM、网络性能、ATM支持IP等多方面的内容。

    (3)中国提交的三篇文稿全部被会议接受。这三篇文稿是IP框架建议的修改意见(总参61所)ATM网MPLS支持IP Diff-serv的要求(传输所)支持接入网IP业务旁路的V5.2协议的扩展(传输所)。

    (4)会议根据收到的126份迟到文稿和近250份临时文件,以工作组和课题组会议为基础,对本研究期SG13的29个研究课题全面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有些延续性课题形成了新的建议草案。

    (5)对下一研究周期的新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确定了18个新课题,主要内容围绕IP。进行IP网络、体系结构、互通、接入网和网络性能的研究。

本次会议主要技术进展介绍如下(附件略)。

 

1 IP

 

1.1  ITU-T IP项目计划

      IP项目是这次会议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本次会议的讨论,基本形成了IP项目说明,为2000年10召开的WSTC大会和ITU-T在2001~2004年新研究期的主题研究打下了基础。

      ITU-T SG13确定下一步对IP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

  在整体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原则、需求、框架和体系结构;

  基于IP网络的OAM和网络管理;

  宽带资源管理;

  IP多业务网络的互通及演进;

  IP网络的性能,包括呼叫处理性能;

  传送网络体系结构及其互通原则;

  增强IP/MPLS公用网络的功能和能力;

  IP网络下层的接入体系结构原则和特性;

  卫星和陆地网络的互操作;

  在演进环境下的电信体系结构。

本次会议提出了ITU-T Y.1000系列建议草案“全功能IP综合网络”的基本目标,并对IP相关研究课题分配了标准序列号。此系列建议将描述一种目标网络,综合各种信息和通信的全部功能特性业务,通过表达体系结构、业务和性能、网络演进、结构、接入考虑和网络能力,为开发全功能的IP综合网络创造相关的条件。

 

1.2  IP总体框架

     IP框架建议(Y.1001)是第13研究组承担的有关IP网络体系结构总体框架的标准建议。本次会议上,该建议草案的讨论主要围绕中国代表团、美国CISCO公司及日本NTT公司提交的文稿进行。

      有关IP框架的研究工作将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为确保在开发和支持全球新业务、创新业务以及现有的和新的电信基础设施时能够扮演完整的角色,需要新增和修改框架建议;对体系单元、协议作用、设备功能等的定义、相互关系以及互连方法的研究;异构网络组成原则的研究,包括:规范层业务间关系的体系结构,支持包括多级服务质量的基于IP业务所需要的网络能力的一般描述,扩展参考配置以包括多点连接,考虑管理面、控制面和用户面的互通功能;研究适用于全球异构网络环境中的明确的体系结构。

 

1.3  IP网络能力

     IP传送能力方面主要进展如下:

     (1)对Y.1241的框架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该建议将包括对基于Internet业务的描述;业务分类;业务平面描述;IP传送能力概念及IP传送能力与ATM传送能力的映射等。

     (2)对“IP传送能力”和“基于Internet的业务”等概念进行了详细描述。

     (3)增加了IP传送能力和ATM传送能力的映射关系。

建议B-ISDN中支持计费的网络要求得以通过。

 

1.4  IP网络互通

     本次会议对IP网与其它网络之间互通的一系列建议草案以及其它待研究的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形成的主要结果如下:

     起草了与基于IP网络互通的一般要求(Y.1401)新建议草案,该建议草案主要规定了IP网与非IP网络互通时的框架结构。在功能参考模型中引入了业务平面的概念,将IP协议层以上的各种业务应用(例如:HTTP、FTP、WWW、VoIP等)都放在了业务平面上。并从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角度出发考虑了互通的通信方案, 规定了互通功能单元在用户平面、控制平面以及管理平面上的要求。本次会议进一步完善了进行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时的协议栈模型。该建议草案将在下次SG13会议通过。

 

1.5  IP over ATM/IP VPN

     本次会议通过了公用ATM网络传送IP(Y.1310)建议,并根据中国的文稿补充了支持QoS的MPLS技术要求,补充了公用ATM网络演进的技术方案和实现IP VPN的示例。计划在下一个研究期完成Y1310.1建议(IP VPN)。取得的成果如下:

    (1)IP over ATM

有关在基于ATM技术的网络上支持IP业务被列为IP传送领域。

    (2)VPN方面

本次会议根据美国提出的文稿初步确定了IP VPN over MPLS的基本框架。即BGP/MPLS方式的IP VPN。ITU-T SG13把它作为下个研究期的重点问题来研究。

 

2 ATM

 

2.1  AAL2协议

     在本次会议上主要围绕第二类ATM适配层(AAL2)协议应用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例如:AAL2协议如何支持交换和移动通信等功能。

     本次会议完成了对B-ISDN  ATM适配层规范:AAL2(I.363.2建议)的修改,修改后在本次会议上定稿。对AAL2用于窄带网络业务的SSCS建议(I.363.2)进行了修改。

    本次会议讨论了由SG11送来的关于AAL2信令协议能力集2(CS2)和能力集3(CS3)要求的联络声明,认为CS2和CS3扩展的信令能力与SG13目前制定的AAL2规范没有冲突的内容。

 

2.2  B-ISDN的资源管理(RM)

     有关B-ISDN的ATM传送能力(ATC)依旧是各国电信部门关心的重点,这次会议就帧传送速率(GFR)和受控传送(CT)两种新的传送能力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达成了结果。

     下个研究期 ITU-T已经把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由ATM转向了IP。

 

2.3  B-ISDN与专用ATM网络之互通

     建议I.5bp草案规定了公用ATM与专用ATM网络之间互通的参考配置,该建议草案将在下一次会议继续讨论, 预计在2001年通过。

 

3 接入网与传送网

 

3.1 接入网

     本次会议与接入网有关的建议起草工作内容涉及IP接入网结构、SNI的V5、VB5接口、固定无线接入网UNI接口、接入网馈电接口等方面。

会议通过了建议VB5接口协议实现一致性说明(G.967.3);讨论了建议草案IP接入网结构(Y.1231)、修改的建议草案V5.2接口技术规范(G.965)、固定无线接入网UNI接口的规范、建议草案接入网供电接口的规范(G.apf)、应急通信等。

     本次会议提出今后将研究在G.902建议补充IP技术的应用, 增加Cable 、无线以及卫星接入技术等应用。

 

3.2 传送网

3.2.1  光传送网研究

     与光传送网有关的主要建议有光传送网体系(G.872建议),光传送网需求(G.873建议),自动倒换光网络(G.ason建议)等。

  (1)光传送网体系(G.872建议)

在1999年10月SG13都灵会议上产生了G.872建议草案。该建议主要是对光网络的传送功能结构进行了定义和规范。本次会议针对光传送网的时分复用、数据通信通道(DCC)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光通道的时分复用尚未达成一致性意见,会议决定对该问题继续研究,并希望提供文稿。

  (2)光传送网需求(G.873建议)

本次会议提交了光传送网要求(G.873)建议草案,对光传送网能力、光通道网络连接的设计法则、客户层对光网络的需求等进行了规范,本次会议重新安排G.873建议,增加光传送网应用的定义,包括与其它网络的互连接和40Gbit/s的光通道比特率等内容。

会议要求进一步研究下列问题:不同区域的网络拓扑、光传送网的设计假设条件、色散承受能力的网络级概貌、OTN/SDH环境下具有RS/MS-DCC的OTS-DCC的链接。

3.2.2 传送网体系研究

    本次会议对基于SDH的传送网体系(G.803建议)、传送网的一般功能体系(G.805建议)、基于SDH的传送网管理能力(G.831建议)进行了增补,修改后的建议将提交本次全会通过。

3.2.3 光网络的保护与倒换研究

    通过会议讨论,产生自动倒换光网络(G.ason建议)的第一个建议草案版本。会议决定在下一个研究期开展自动倒换光网络需求和体系的研究,将研究结果纳入G.ason建议中。

 

3.3 无线传输媒介应用问题

      此次会议主要对EUTELSAT的建议草案I .572(VSAT与PSTN的互联)进行批准前的最终审议修改。

关于卫星传送媒介应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开发卫星系统与区域电信网络综合的结构及参考模型;

  开发使用卫星的基于分组网络互联时相关新建议;

     评定使用卫星作为传输媒介时的操作协议(例如TCP/IP),并向相关问题或研究组提供研究切入点;

  研究在电信和广播的综合环境中应用卫星媒介的有关问题;

    为获取卫星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较好的互操作性,明确现有ITU-T建议中需要改进或修正的内容。

 

4 网络性能

     网络性能,特别是基于27 500km假设参考连接的端对端网络性能设计指标,长期以来是SG13的主要研究内容。从本研究期起,网络性能的研究已经从物理层和ISDN扩展到ATM层,从本次会议起又延伸到IP层,随着AAL2交换思想的引入,今后逐步发展到AAL2层,此外本次会议也开始了从GII的观点研究网络性能。有关各层性能建议间关系反映在修改并重新编号的I.351/Y.801/Y.1501建议中。

 

4.1 物理层的连接性能

(1) 抖动和漂移性能

    本次会议完成了有关这方面要求的建议G.823、G.824和G.825的全面修订,并以加速程序通过。值得指出的是在G.825中新增加了STM-64(10Gbit/s)光接口输出抖动和输入抖动的容限要求。会议还决定开始对STM-256(40Gbit/s)光接口抖动性能的研究。在下一研究期同步定时性能的研究还将向以下方向发展:ATM网的同步定时性能、适于IP网上运载的业务的网同步特性、OTN对同步体系的影响及其定时要求、无线网应用的定时性能等。

(2) 误码性能

     本次会议完成了关于SDH误码性能的两个新建议(G.828和G.829)的起草,并以加速程序通过,同时通过的还有基于误码性能的可用性参数的建议G.827的修改稿。

    下一研究期将从支持IP业务、支持ATM应用和IMT-2000应用考虑可能需要附加的误码性能参数及研究SDH层误码与其支持的ATM、IP层性能的关系、开发更高比特率。

 

4.2  ATM层信元传送性能

     经本次会议最后加工,完成了ATM层信元传送性能建议I.356的修改稿,并以加速程序通过。下一研究期关于ATM层性能研究将以下述内容为重点,从中可以看出从ATM层扩展到AAL层:

     以ATM作为IP业务的第二层传输载体时(例如LSP和MPLS),可能需要新的连接模型和性能参数;

  AAL层特别是AAL2交换连接的性能及其与ATM层性能关系;

  规范ATM连接吞吐率的性能参数及其与可用性关系;

  多点ATM连接的信元传送性能和可用性指标;

  新的接入与传送技术对ATM信元传送性能及其指标分配的影响。

 

4.3  IP层性能

    本次会议完成了关于IP业务性能参数的建议Y.1540(原I.380)的起草,并按加速程序由SG13通过,基本完成了关于IP业务性能指标的建议Y.1541(原I.381)的起草,拟提交2000年春研究组会议通过。这是ITU-T完成的首批IP性能建议,其中一些工作领先于I-ETF。

下一研究期,IP性能研究将集中在以下方面:考虑IP网尽力而为的特性,什么样的QoS是可行的?对移动/无线IP网和对MPLS通道应有什么样的QoS指标? 如何规范IP流的吞吐量性能?  物理层、ATM层和IP层可用性的关系及可用性性能如何映射到动态可配置的多层网。

 

4.4 GII性能

    本次会议提出了GII的QoS和网络性能规范Y.800(原Y .perf)建议初稿。关于GII性能的研究,目前仅仅是开始,今后着重要研究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互通所需要的性能及突发应急情况下保证基本通信的性能。

 

(收稿日期:200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