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05-03-16 作者:滕志猛(江苏省公众多媒体通信局) 阅读量:

▲ 电子商务已被公认为未来IT业最具潜力的业务增长点

▲ 全球的电子商务均在蓬勃发展

▲ 要在Internet网上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还有些问题需解决

 

    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之时,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浪潮迅猛而来。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和主流,信息资源与能源、材料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谁拥有信息资源,谁就掌握了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蓬勃兴起的信息化浪潮,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组,促使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正在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贸易方式。

    今天,电子商务,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由于在降低开销、开拓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电子商务是指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基础上,利用电子工具实现商业交换和商业作业活动的全过程。它从90年代初期兴起以来,已从网上购物等业务扩展到了银行、证券业的运营等方面,成为一种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各种商业行为的最新方法。有人预计,到2000年,电子商务将成为Internet应用中最关键的一部分。电子商务不仅引起商业的革命,也为信息产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将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产生深刻的影响。

 

1 电子商务的发展

 

1.1 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国外Internet和Web发展的早期阶段,电子商务已经出现。这几年,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和相应技术的日趋完善,各国政府都将电子贸易的发展作为本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工作,意在通过网络的建设和应用,赢得市场优势,拓展全球贸易。如:美国政府一直密切关注电子贸易技术的发展,并在硅谷成立了美国商业协会;欧盟1995年就提出了建设欧洲信息社会的计划;日本政府则于1996年投入3.2亿美元推动电子贸易的全面计划;亚太经合组织下属的电信工作小组目前也已着手执行每年两次的电子商务推动研讨计划。

    据1998年4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报告——《崛起的数字经济》统计,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在线购物人数从半年前的47万人增加到100万人,电子商务交易收入正以每100天1倍的速度增长,到2002年,美国和加拿大电子商务交易收入将达到   3 000亿美元;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01年,西欧网上交易的利润可由去年的1亿美元增加到30亿美元。电子商务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使得各大计算机厂商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如微软、Sun、HP等都相继推出了安全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1997年6月,两大信用卡组织Visa和MasterCard联合开发的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更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许多著名的软件公司已经投入到电子商务相关的支持SET协议的软件开发中。

    电子商务技术现在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Internet网上已经有了不少成功应用的例子,其中最有影响的也许就是号称全世界最大书店的网上虚拟书店超市——亚马逊书店(www.amazon.com)。除了更加方便外,上网去过这个书店超市的人感觉不出它与到真正的书店购书有何不同。另外,还有电子银行、电子外卖、电子认证、电子信息咨询等。

 

1.2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中国对发展电子商务问题非常重视。目前,中国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正在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这是在流通领域推行企业信息化、流通电子化的重大举措,担负着研究制定中国电子贸易发展总体规划、政策法规以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系统的任务,并确定以“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为试点和示范单位,旨在利用国际互联网试验和推广以电子贸易为主的新的交易方式和交割方式,探索企业开拓市场的方法和途径。

    1998年7月8日外经贸部开通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虽然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网上支付,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的电子商务实践。它汇集了全国大量信誉良好的优质产品信息,把成千上万的企业产品按行业分类,有组织、有秩序地集中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集体营销力度和广泛的影响力,网上洽谈室保障有买卖意向的双方安全地在网上商谈和交流。据统计,1998年7月1日试运行时,“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日访问量就达到6万多人次,而目前的日访问量则高达数十万人次,成为中国企业直接对外联系的窗口,无愧于“永不落幕的商品交易会”的美誉,外经贸部已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荐这一市场。

中国电信也已经开始规划中国电信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预计在1999年底之前将建设并逐步完善中国认证机构(CA)安全认证体系,建立全国CA中心和备份中心,包括中国CA体系(CNCA)和安全电子交易(SETCA)体系;建设并逐步完善CA证书业务受理、发放、管理和使用体系,能够对用户和网上服务器发放证书;在CA认证体系之上建设并逐步完善全国的CNCA体系支付平台和SET体系支付平台;制定电子商务业务规范、实施模式、电子商务业务管理办法及运营机制;完成8个业务平台的建设即:电信业务平台(业务受理、政策查询、查费缴费)、金融证券平台(信息、交易)、电子商场平台(网上购物)、文化教育平台(远程教育和网上就读)、税务平台(报税、纳税)、工商业务平台(注册、企业咨询、调查)、公共服务平台(查费、缴费)、宾馆服务平台(订房、户口管理、信息服务)等。中国电信电子商务系统到2005年的目标是彻底完善全国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结构,建立网上信息社会。

     1998年是电子商务年,中国几个信息产业和网络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都在蓬勃地开展电子商务。例如上海市的上海书城网上商店(www.bookmall.com.cn)是1998年12月30日开业的一家大型的网上书店,能提供20万册图书以及音像制品的在线查询及订购,将对所有VISA国际信用卡的海内外人士开放SET支付功能,对其他国内信用卡用户提供开放安全套接层(SSL)支付功能;上海市邮电系统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系统WebEDI,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其中网上订房系统初见成效,有13家宾馆可供国内外客户选择。目前正在开发网上商店,使用户能足不出户地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广州市的视聆通邮票商店(www.guangzhou.gd.cn)开 通了邮票交易和拍卖系统、股票交易系统;广州市的网上商店(www.shoproom.com)里有网上书店、光盘制品、电脑设备、服饰鞋帽、百货超市、电器仪表、鲜花礼品、发烧器材、体育商品、儿童玩具、通信产品、医药保健、珠宝首饰、艺术收藏、文化用品、购物咨询、商业服务等;深圳市天虹商场于1998年5月4日开通Internet购物,实现销售数据、变价、调拨、程序修改等信息全部通过成本较低的Internet运行;深圳招商银行于1998年4月8日正式推出“一线通”业务,银行的服务系统,包括网上支付业务,直接通入客户办公室或家中,1998年4月16日,全国首例使用银行卡在网上购物付款结算交易——一笔300元的VCD生意成功完成。另外,还有家电家家乐网络商场(www.yb.xm.fj.cn)、众联网上商城(www.szzl.net)、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网上书屋(www.hbcp.com.cn)、万通虚拟书店(www.vantone?謟mall.col.com.cn)、上海信息城网络商店(www.sit.online.sh.cn)等等,每一个站点里商品信息和服务信息都极其丰富,甚至有各个商品的各个侧面的照片。截止1998年7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17万户,比1997年底的62万户几乎翻了一倍,其中80%的用户有网上购物需求,而且互联网的用户数还在加速增长。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在中国将有更大的发展。

 

2 电子商务的实现过程

 

     电子商务业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业务,如税务申报、电子选举、证书发放、在线报表、安全政务等。

    二是支付型电子商务业务,又分为基于电子商务(EC)支付体系的电子商务业务(如使用EC支付系统的各种电子银行业务、代缴代付业务、银证转帐业务、银行转帐业务、电子证券业务、网上购物等)和基于SET支付体系的电子商务业务(如基于SET的各种银行支付卡交易系统、现金帐号交易系统、电子银行业务、网上购物业务、缴费业务等)。

     电子商务不只是简单地提供了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方式,从更深的层面来看,由于通过它形成了与地域、空间无关的一体化市场,因而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环境。

     电子商务的基本流程与现实购物的流程很相似,这使得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可以很容易融合,用户使用也没有什么障碍。

    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为持卡人使用浏览器查阅Internet上商家建立的购物中心主页上发布的商品;持卡人选择要购买的商品;持卡人填写订单,包括:项目列表、价格、总价、运费、搬运费、税费,订单可通过商家交易服务器得到或由持卡人的电子购物软件建立,有些在线商场可以让持卡人与商家协商物品的价格(例如出示自己是老客户的证明或给出竞争对手的价格信息);持卡人选择付款方式,即指定要用来付款的信用卡;持卡人将订货单和付款指令发给商家,在SET中,订单和付款指令由持卡人进行数字签名,同时利用双重签名技术保证商家看不到持卡人的帐号信息;商家接受订单后,向持卡人的金融机构请求支付认可,通过网关到银行,再到发卡机构确认,批准交易,然后返回确认信息给商家;商家接受订货合同,发送订单确认信息给持卡人,顾客端软件可记录交易日志,以备将来查询;商家给顾客装运货物,或完成订购的服务。

     到此为止,一个购买过程已经结束,商家可以立即请求银行将钱从购物者的帐号转移到商家帐号,也可以等到某一时间,请求成批划帐处理;商家从持卡人的金融机构请求支付,在认证操作和支付操作中间一般会有一个时间间隔,例如,在每天的下班前请求银行结一天的帐。

     在操作的每一过程中,持卡人、商家、网关都通过CA来验证通信主体的身份,以确保通信的双方不是冒名顶替。

     持卡人的接入方式有多种,如在中国,可以使用PC终端或智能终端通过163/169接入设备接入In-ternet;可以使用电话或简易终端通过179接入设备接入Internet;也可以通过其它的计算机网络接入Inter-net。不同商家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也不尽相同,如银行业有电子银行、金融证券业有证券交易、电信业有电信缴费、传统商家有网上商场、税务机关有电子报税、政府机构有安全政务系统等。

 

3 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电子商务改变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商业行为方式。在Internet上,不可能象现实生活中面对面地进行交易,因此要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3.1 安全技术

    如何保证网上传输数据的安全和交易对方的身份确认是电子商务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间通过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已达80亿美元,估计到2001年将达到3 270亿美元。可是,尽管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非常惊人,但它在全球贸易额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其根本原因何在?众多的调查都发现,一个主要的障碍就是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和交易对方的身份确认。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电子商务才能获得用户的信任,才能得到普及。

    各种安全服务是通过安全技术来实现的。电子商务中使用的核心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加密、电子数据签名、电子信封、电子证书、防火墙、双重签名。

    加密技术是最为基本的安全技术,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机密性服务,但在实现其它安全服务时也会使用加密技术。目前广为使用的加密方法主要有两种:共享密钥加密系统和公开密钥加密系统。

    共享密钥加密系统又称对称密码系统,它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运算,发送者和接收者必须有相同的钥匙,最常用的密钥系统算法有数据加密标准(DES)等。

    公开密钥加密系统又称非对称密码系统,与共享密钥系统不同,它需要使用一对钥匙,一个用来加密,一个用来解密,每一个用户都有两个钥匙:一个公开密钥和一个私有密钥,用户可以散发他的公开密钥。由于两个钥匙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任何人用公开密钥将数据加密,只有私有密钥的拥有者可将数据解密,为了保证私有密钥不被任何人知道,任何用户的密钥对应该由其自己生成。最有名的公开密钥算法是RSA(由Rivest、Shamir和Adleman发明)算法。

    共享加密技术要求通信双方事先交换密钥,考虑网上商店的情况,对于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和商家在Internet上交换信息,要对每一个消费者通过某个渠道发放一个密钥,在现实中是不可取的。而用公开密钥技术,商家生成一个公共密钥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用商家公开发布的公开密钥与商家进行保密通信,从而解决了密钥的管理和发布问题。

    由于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之间存在的数学关系,使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的数据只能用另一个密钥解开。发送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加密数据传给接收者,接收者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解开数据后,就可确定消息来自于谁。这就保证了发送者对所发信息不能抵赖。

    消息摘要是一个唯一对应一个消息或文本的值,由一个单向Hash加密函数对消息作用而产生。用发送者的私有密钥加密的消息摘要附在原文后面发给接收者,所产生的报文一般称为“数字签名”。数字签名的接受者收到数字签名后,用同样的Hash算法对报文计算摘要值,然后与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进行解密解开的报文摘要值相比较,就可以确信消息确实来自谁。由于在数学上保证了只要改变消息的任何一位,重新计算出的报文摘要就会与原先值不符,因此消息摘要保证了消息的完整性。

   为解决每次传送更换密钥的问题,结合对称加密技术和公开密钥加密技术的优点,提出了电子信封的概念。发送者使用随机产生的对称密钥来加密数据,然后将生成的密文和密钥本身一起用接收者的公开密钥手段发送出去,称为消息的“数字信封”,接收者先用他的私钥解密数字信封,得到对称密钥,然后使用对称密钥解开数据。这样保证每次传送都可由发送方选定不同密钥进行。

    在因特网上存在叫一个认证机构(CA)的部门,它是提供身份验证的第3方机构,是一个或多个用户信任的组织实体。认证机构核实某用户的真实身份以后会签名一份报文给该用户,其中含有该用户的名字和公开密钥,以此作为网上证明自己身份的依据。该报文称为电子证书。以后在做交易时,向对方提交一个由认证机构签发的包含个人身份的证书,以便对方核实自己的身份,防止假冒。最主要的证书有持卡人证书、商家证书、支付网关证书、银行证书、发卡机构证书等。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和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双重签名是为了解决三方参加的电子贸易过程中安全通信的问题。在实际商务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持卡人需要给商家发送订购信息和自己的付款帐户信息,但他不愿让商家看到自己的付款帐户信息,也不愿让处理商家付款信息的第3方看到订货信息。在电子商务中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用双重签名。

     为了实现安全的电子商务,由Visa公司、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公司和其它主要信用卡公司以及硬件和软件厂商开发了安全电子交易处理协议,采用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双重签名等方式,以实现在开放的网络上安全地使用付款卡进行支付。

 

3.2 网络带宽与互联技术

    Internet是一个跨国界的网络,建立在其上的电子商务活动必然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由于Internet上统一使用TCP/IP技术和广泛使用Web技术,因此打破了因不同厂家的主机服务器、不同操作系统而造成的通信互联困难、信息难以共享的局面,为全球性电子商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电信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多功能、多层次、高效先进、完整统一的公用数据与多媒体网络通信平台,逐步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网络主体。其中,分别建设了TCP/IP协议外部和内部IP地址的两个全国性Internet网络: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众多媒体通信网(CHINAINFO)。目前这两个网络已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联网,230个城市设置了网络节点,国际出口总带宽达到80Mbit/s。在所有电话网覆盖到的地方,用户都能够通过电话拨号方式入网。用户还可以方便地选择DDN专线、分组网、帧中继、ATM等方式入网,这些都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支持。可是要实现真正实时的网络交易,还需要网络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带宽。近几年来,随着中国Internet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网络带宽已经达到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大量的企业和商家也开始加入到Internet中来。在不久的将来,Internet国家骨干网和省骨干网宽带化后,带宽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4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和金融信息化等应用领域结合的必然产物。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的速度,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已经跻身世界贸易10强的发展中国家,若不加快电子商务进程,不参与电子商务规则的制定,国家的利益就会受损。目前,中国社会各行业尤其是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已经认识到信息化进程的迫切性,开始采取措施,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然而,要注意到在中国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的基础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必须克服的障碍主要有:

(1)对于电子商务活动,如何制定一个符合网络特点和发展前景的合理的税收制度。很明显,现行的税收制度并不符合电子商务和在线零售业的新特点,而如果继续执行老的税收制度,那么新兴的电子商务势必不堪重负。美国为此就曾在1998年10月21日通过了一个Inter-net强制3年免税期法案,同时规定将由一个有关电子商务的顾问委员会在18个月内指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有关网络税收的方案。

(2)如果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交易方式运作电子商务,将只能进行内贸,而不可能实现全球性的电子商务。所以,必须有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和规则,以保证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

(3)做生意就避免不了发生纠纷,当发生纠纷时,如何解决呢?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法律进行仲裁。

(4)知识产权问题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尤为重要。如何防止侵权商品或仿冒商品的销售,又如何有力地打击侵权行为是各方必须考虑的。

(5)电子商务涉及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应如何相应配合必须解决。

(6)全社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在中国顺利地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在发展初期,就已经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中国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重视以电子贸易为特征的贸易方式的变革,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及时制定中国的电子贸易发展策略,实现中国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带动商品生产、流通、资本、技术、服务等行业达到更快的发展。目前,管理部门、银行、商家、客户对电子商务已取得共识和默契,随着中国网络建设在覆盖面和质量上的不断提高,上网费用的不断降低,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制定出台,中国电子商务将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滕志猛,陈刚.Internet新技术与新业务综述.通讯世界,1999,(2):34~38

2 滕志猛.下一代Internet技术.通讯世界,1999,(3):27~30

 

(收稿日期:199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