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和IMT-2000——ITU两大战略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2005-03-15 作者:糜正琨(南京邮电学院) 阅读量:

▲ ITU目前的两大研究方向为:IP和IMT-2000

▲ ITU的IP牵头研究组为SG13

▲ ITU的IMT-2000牵头研究组为ITU-T的 SG11与ITU-R的TG8/1

 

    面对严峻的市场和信息新技术的挑战,ITU 1999年2月上任的新任领导与电信标准咨询组(TSAG)专家会商,确定ITU的重点研究方向为:IP和IMT-2000,其技术重要性和紧迫性值得我们重视。

    1999年2月和3月,ITU-T相继在日内瓦召开了SG13和SG11全会。与此同时,ITU-R TG8/1会议也在巴西召开,新任秘书长亲临两地会场,敦促各国通力合作,加速达成全球标准。

 

1 IP研究动态

 

(1)IP网络总体研究

   该项研究由SG13牵头,已于1999年2月提出“ITU-T IP研究计划”,界定了IP研究领域,明确了各个研究组的分工职责,列出了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的对口工作组。

    该项研究计划的基本出发点是以IETF开发的IP协议为基础,研究IP和电信网的互操作性以及如何借鉴电信网技术增强IP网络性能,以便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满足市场的需求。ITU-T的观点认为,从市场认同的角度来说,近期占统治地位的应用是以IP网络为基础的客户机/服务器类型的应用,因此必须围绕此类应用进行网络研究。从长远来说,考虑到交互式多媒体业务的技术要求和IP网络的固有特性,未来的应用仍然可能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以IP应用为核心;另一种模式是电话应用、非IP宽带应用和IP应用三分天下。应用模式的演变将影响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融合。

    ITU-T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当IP应用扩展到电信网环境时,IP网络的作用也必需扩展。要从目前单一的信息传送网扩展到未来的三重网,即IP多媒体网、IP控制网和IP管理网,三者可能合一,也可能分离。按ITU-T的术语来说,目前IP网只考虑了用户平面功能,采用的是带内信令,以后尚需进一步考虑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功能。

    正因为如此,SG13专家认为未来仍然可能会有一种超越目前IP结构的更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但目前IP协议是主导的第3层协议,以此为基础可构成第3层综合网络,为各种应用提供独立于物理传送网的统一接口,这点已取得共识。

    基于上述观点,这一研究计划从IP网络和电信网相结合的演进角度出发,提出了12个研究领域,几乎涉及ITU-T的所有研究组。

(2)IP网络互通和信令研究

      该项研究主要由SG11进行。1998年5月成立了Internet支持信令专题工作组,已在多项课题上取得了进展。

.IP和电信网络互通

     该项研究是由IETF的PSTN/In-ternet互通(PINT)工作组发起的。其出发点是使Internet用户可以直接控制和使用PSTN业务。其典型业务为:点击拨号、点击收/发传真和电话收听Web内容。由于目前新型电信增值业务均通过智能网(IN)架构生成和实现,为了拓广互通的业务涵盖和应用前景,SG11将其扩展为IN/Internet互通研究,目前已确定了支持该项网络互通的增强的智能网分布功能平面(DFP)结构。其中,新增功能实体SCGF、C/BGF和MGF分别为业务控制网关、呼叫/承载层网关和网络管理网关。SG11和PINT通力合作,已确定新增实体功能和原有IN实体的增强功能,增加了富有市场前景的Internet呼叫等待(ICW)互通业务,给出了实现上述业务的信息流,并决定将点击拨号类业务列入IN CS-3业务。中国代表团在该项研究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IP over ATM SVC's支持信令

    该项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已定义的B-ISDN CS-2信令能力确定支持IP over ATM的SVC建立机制。其网络模型为数据流驱动的IP/ATM重叠模型,应用环境是为长报文流动态建立一条单独的VC,技术关键是如何在入口和出口路由器之间通过B-ISDN信令传送该VC所属的IP会话标识。现已确定利用UNI中的通用标识(GID)信息单元完成上述功能,NNI中的传递机制尚待研究。另外,该研究还提出了资源保留型IP over ATM支持信令的研究课题。

.SS7 over IP

      该项研究由IETF的信令传送(SIGtran)工作组首先提出。其首要目的是使仅具IP网络层功能的网关或IP节点能够使用基于SS7的应用层协议(如INAP),以支持网络互通。其扩展应用包括IP网络中继传送七号信令消息和七号信令网中继传送IP服务器之间的INAP消息。其技术关键是定义底层TCP/IP或UDP/IP和上层SCCP或TCAP之间的适配层功能,包括地址映射、消息封装、接口原语和信令网管理等。此项研究可望在1999年底初步完成。

     除此以外,Internet支持信令组还提出了11项待研究课题,它们将是SG11的研究热点。

(3)IP网络多媒体业务研究

    SG16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极富成效的工作。它制订的H.323建议已成为IP网络上实现视听业务的通行国际标准,目前已进入电信市场的IP电话系统就是以H.323为基础的。该建议由一组协议组成。其中,控制平面协议包括基于Q.931的呼叫控制协议H.225和会议控制协议H.245,H.225还能支持选用的端点到网闸间的登记、呼叫接纳和状态监视(RAS);用户平面协议包括音频编码、视频编码和数据通信协议;此外还有实时传送协议(RTP)和加密协议,以提高通信业务质量。该建议已推出两个版本,现正在研究更完善的第3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IETF Iptel工作组正在研究基于文本协议——会话启动协议(SIP)的IP电话实现技术。它比H.323更为简单,更适合于IP网络应用环境,将成为Internet电信应用的主流技术之一。

(4)IP网络传送技术研究

    这里指的主要是IP over SDH/SONET的网络标准研究。此项研究首先由IETF启动,提出了IP/PPP/HDLC传送协议栈和封装帧结构。其中,PPP提供多协议封装和差错控制,HDLC提供帧定界,最后以字节同步方式映射至SONET同步净荷封包(SPE)。相应的标准是

    RFC 1619和RFC 1662。ITU SG7根据中国提交的文稿也已确定了IP over SDH的建议草案。

 

2 IMT-2000研究动态

 

(1)无线传输技术(RTT)研究

    RTT的标准统一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全球漫游的关键问题,也是与各国利益直接相关的敏感问题,因此竞争十分激烈。至1998年6月截止期为止,各国提交了10个陆地RTT方案和6个卫星RTT方案。其后,ITU-R TG8/1成立了14个评估小组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评估,并就每个方案是否满足切换指标、电路交换业务性能、分组业务性能及支持分组数据业务、不对称业务、多媒体业务和可变速率业务7项最低性能要求作出了评估结论。

     1999年3月会议执行RTT评估的最后一个阶段:审查评估报告,选定无线接口技术。经讨论认为,所有方案都能满足基本的性能要求,基于卫星系统的设计约束和运行环境离散性很大,有必要保留多种技术选择,因此对于6种卫星RTT方案不作合并,但是对于陆地RTT方案则需要合并,并根据合并的结果制订无线接口具体规范。

    第3代RTT的主导技术是CD-MA,这点已取得共识,因此基于DECT和基于IS-136的TDMA方案不会被采纳。在余下的8种CDMA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是欧洲提出的UMTS陆地无线电接入(UTRA)方案和美国提出的cdma2000方案。中国提出的TD-SCDMA方案在技术上有其特色,它采用测距技术使上行信号到达基站保持同步,利用智能天线提高系统容量,并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但是由于开发速度限制,难以成为国际标准。中国评估组也提出可将其与其它TDD方案合并为统一方案。日本的W-CDMA方案、韩国的CDMAⅡ方案、美国的WCDMA/NA方案与UTRA接近;美国的WIMS W-CDMA主要着眼点是无线分组通信,它正在和WCDMA/NA合并,称为WP-CDMA。韩国的CDMAⅠ则和cdma2000接近。

     UTRA是在ETSI协调下,综合爱立信FDD的W-CDMA(α方案)和西门子TDD的TD-CDMA(δ方案)而成为欧洲统一方案,为FDD、TDD双模式系统。其中,FDD方式适用于室外大面积区域,提供中低速业务,最高速率为384kbit/s;TDD方式主要用于室内环境,提供速率高达2Mbit/s的业务。UTRA方案设计完全兼容GSM系统,但是不兼容第2代CDMA系统,这正是以Qualcom公司为代表的美国CDMA集团强烈反对的原因。

     UTRA的FDD方式采用的扩频码速率为4.096Mcps,其目的是能与GSM共用一个时钟,可采用W-CDMA和GSM双模手机。同时该速率易于实现2Mbit/s速率的数据业务。系统采用直接扩频的单载波工作方式,基本频谱带宽为5MHz,实际值可在4.4~5.2MHz之间调整。此外,基站之间不需要同步,各小区为异步操作,越区切换采用移动台发起的非同步软切换方法。

    cdma2000出于和IS-95系统兼容的考虑,最大限度地沿用了IS-95的技术和思路。其扩频带宽为N×1.25MHz(N=1,3,6,9,12),扩频码速率为N×1.2288Mcps(N=1,3,6,9,12),N=1时就是IS-95标准。为了和IS-95系统兼容,除了直接扩频方式外,还可使用多载波方式。后者采用N个1.25MHz载波进行传输,每个载波上的扩频速率为1.2288Mcps;前者可用N×1.2288Mcps速率在一个载波上对数据进行直接扩频。和U-TRA 5MHz带宽系统对应,取N=3,其扩频速率为3.6864Mcps。基站之间需要同步,同步源可为GPS系统。这也是原来IS-95系统的要求。cdma2000也有FDD、TDD两种双工方式,且向下兼容GSM系统。

    第3代RTT的统一关键在于上述欧美两大系统能否融合。在1999年3月会议上,美国坚持的知识产权问题已获妥协解决,欧洲也拟修改扩频码速率。另外,爱立信公司业已收购Qualcom北美研究所,因此融合有望取得进展。

(2)网络技术研究

    网络技术的融合关系到移动用户能否在不同的第3代运营系统之间漫游。欧美两大体系研究必定在原有的GSM和IS-41标准上向前演进。虽然从原理上来说,这两个标准基于的网络结构和协议栈完全相同,但是具体的控制方式、信令过程和协议消息有很大差异,不可能指望用一种方式完全取代另一种方式。因此,ITU-T采取的策略是引入“家族”的概念。首先定义第3代系统的性能要求、网络能力和网络结构。凡符合这些要求的系统均为IMT-2000家庭成员。成员网络内部可以采用不同的协议,但是成员之间必须遵从ITU-T制订的标准协议。

     SG11的首要任务就是制订骨干网(CN)之间的网络—网络接口(NNI)标准,其次是用户标识模块(UIM)接口标准。无线接入网(RAN)—CN(A接口)不作为优先研究课题。

     NNI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移动性管理:包括鉴权管理,已确定公共的位置管理功能单元的状态模型,计划制订统一的移动性管理协议;

.虚拟归属网络(VHE):提供完备的业务移动性功能,作为IMT-2000的一个重要网络能力,已制订相关信息流程;

.分组通信接口和流程。

网络结构的特点是:

.增设智能网功能单元,引入智能网业务控制机制;

.增加连接和呼叫分离的网络结构,适应宽带业务控制的需要;

.增设分组数据业务功能单元;

.增设地理定位功能单元。

     1999年3月会议已正式批准关于系统框架结构和网络功能模型的两个建议。这是ITU首批通过的IMT-2000建议标准,被认为是该项研究计划的重要进展。

(3)IMT-2000标准

     IMT-2000标准由ITU-R和I-TU-T共同制订。两者的分工是,前者负责空中接口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及以下的与无线传输相关的协议和标准,后者负责空中接口逻辑访问控制(LAC)层及以上的与无线传输无关的协议以及网络侧协议。所有建议将于2000年底完成。

    ITU-R重点制订两个建议:

.IMT.RKEY:根据1999年3月会议及其后协商结果,确定RTT方案及参数;

.IMT.RSPC:无线接口规范,包括概述、物理层规范、协议规范、移动台规范和基站规范5个部分。

ITU-T负责制订Q.1700系列建议。

 

3 电信网技术发展方向

 

    ITU的决策调整反映了电信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启示我们认真思索电信技术的发展走向。笔者认为:

.以IP为核心的分组化是电信网演进的大势所趋,电信业必须积极进行IP技术的研究,开发IP技术的应用,参与IP市场的竞争。

.IMT-2000不单纯是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升级,而应视作未来统一的全球网络,是下一世纪电信业极其重要的市场热点。为此,必需抓紧进行IMT-2000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系统。

.ATM由于其固有的技术优越性和已有的投资,仍然会有发展和应用。从国外经验来看,其主要应用是作为宽带中继传送网络。为此,首先应积极开发已建ATM网的应用业务,另外应积极研究ATM和IP的技术融合。

.智能网是电信网最具特色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的业务控制和传送分离的思想和IP思路一致,也被用于IMT-2000系统。为此,应继续加强智能网的研究,可望将其扩展到未来以IP为核心的网络。

.现有以电路交换为基础的窄带网络必需逐步改造。改造方向一是与其它新型网络实现互通,二是网络节点向综合平台方向演进,以保护已有投资,同时向用户提供新的增值业务。

 

(收稿日期:199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