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业务的类型

发布时间:2005-03-15 作者:魏冰Wei Bing 阅读量:

智能网(IN)是1992年由ITU-T标准化的一个名词,它是一个能快速、方便、灵活、经济、有效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的体系。这个体系的目标是要为所有的通信网服务,即它不仅可为公众交换电话网(PSTN)、分组交换公众数据网(PSP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移动通信网服务,将来还可以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服务。

 

1 IN业务和IN业务特征

 

   IN业务是在基本电话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特殊的业务。一个IN业务可以划分为多个业务特征,业务特征是用户使用业务时所能够感受的业务单元,这种划分能够更有效地体现智能网的快速灵活地向用户提供业务的观点。一个业务有一个或者几个必备的业务特征,还可有多个可选的业务特征,这样不同的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业务特征。

     例如,中国在智能网上开放的被叫集中付费(800)业务有两个必备的业务特征(一个电话号码和反向计费),有8个可选的业务特征(遇忙/遇无应答呼叫前转、呼叫阻截、按时间选择目的地、密码接入、按照发话地位置选择目的地、呼叫分配、同时呼叫同一目的地次数的限制、呼叫该800业务用户次数的限制)。对设备生产厂家而言,所有的业务特征均是必备的业务特征。而对于每一个800用户,除了必备的两个业务特征外还可以从可选的业务特征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业务特征。

    一个业务特征也可以被多个业务使用。例如呼叫阻截业务特征就既可以用在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也可以用在虚拟专用网业务中。

在每一个智能网的能力集(CS)中定义了多个业务特征,使用这些业务特征可以实现该能力集所定义的业务,也可以在这些业务特征的基础上,组成新的智能网业务,新组成的业务也属于该能力集。

    在国际电联的建议中,IN CS-1阶段和IN CS-2阶段都只支持A类业务而不支持B类业务,那么如何区分A类业务和B类业务呢?

业务类型的区分是根据IN业务的控制情况来确定的。A类业务是指IN业务中所有属于单端点(Single end)和单控制点(Single point of con-trol)的业务。而不属于单端点、单控制点的业务称为B类业务。

 

2 单端点

 

    单端点的业务是指在一个呼叫过程中,该业务中所有业务特征仅与某个呼叫方相关,而与这次呼叫的另一方(或参与呼叫的其它用户)的业务和网络布局无关。在这种不相关性下,在呼叫过程中只需要考虑触发IN业务的一方所拥有的业务特征,因此只要呼叫过程中的各方之间业务特征不发生互相影响,则呼叫过程中的各方用户可以拥有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单端点业务特征。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单端点特性,下面以记帐卡业务(300)呼叫为例来说明。假定现在的智能网中同时开放了记帐卡业务和呼叫屏蔽业务,A用户使用300卡呼叫B用户,在呼叫处理过程中,我们只考虑主叫用户使用的300卡的属性,而在处理300业务时不需要考虑B用户在智能网中登记的其它业务和业务特征,如呼叫前转、呼叫屏蔽等。这种性能就是单端点特性。

    在这种单端点特性下,当呼叫被接续到B用户时,由B用户的终端局发现用户登记了呼叫屏蔽业务,这就触发了另一个IN业务——呼叫屏蔽业务。此时有两个IN业务逻辑实例同时对一个呼叫进行处理,但是记帐卡业务只考虑持卡用户申请的业务特征,而呼叫屏蔽业务只考虑该业务的业务特征,此时可能记帐卡业务允许呼叫该被叫用户,而呼叫屏蔽业务认为该呼叫不能被接受,最后呼叫被呼叫屏蔽业务拒绝。

 

3 单控制点

 

    所谓单控制点,说明的是一种控制关系,即呼叫的各个方面仅受一个业务控制功能影响。单控制点描述了业务交换功能(SSF)和业务控制功能(SCF)间的一种简单的控制关系。在这种控制关系下,由SCF来提供业务相关的信息,SSF只是SCF的“客户机”,当然,呼叫连接的控制仍是由业务交换功能/呼叫控制功能(SSF/CCF)来完成的。

    在IN CS-2中引入了网间互通业务,网间互通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两个SCP相互配合,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呼叫不仅仅受一个SCP的控制。在IN CS-1和IN CS-2中均存在业务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存在多个业务控制能同时对呼叫进行控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涉及多个业务控制功能的业务都属于多控制点,很多时候需要保证在单控制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的相互作用。

 

4 A类业务

 

4.1 简单的单端点、单控制点业务

    一个呼叫只有一个业务控制点中的一个业务逻辑实例(SLPI)对其进行控制的情况,是最简单的单端点、单控制点业务。如A用户使用记帐卡进行呼叫,当呼叫接续到B用户,B用户没有登记其它的IN业务,B用户接机,此时只有一个SCF对呼叫进行控制,该业务具有单控制点特性。

 

4.2 不同SCF中的两个SLPI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

    当两个业务逻辑程序实例分别作用在同一呼叫的发端呼叫部分和终端呼叫部分,而且两个SLPI分别归属于两个没有相互作用的业务控制功能(SCF)。这种情况是比较典型的一种单端点、单控制点的A类业务。例如:A用户使用记帐卡业务呼叫B用户,如果呼叫接续到B,发现B用户登记了呼叫前转业务,而网络允许呼叫从B用户端发起一个新的IN呼叫——呼叫前转,此时虽然有两个业务逻辑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但他们分别作用于同一呼叫的发端呼叫部分和终端呼叫部分,这样可以认为两个SLPI分别归属于两个没有相互作用的业务控制功能。

    有时有些业务特征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取消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到在A类业务的范畴中解决B类业务。

    同样以A用户使用记帐卡业务进行呼叫为例进行说明。A用户拨300后触发记帐卡业务,判别卡号和密码无误后,A用户输入了被叫集中付费方的号码。SCF将该号码传给了SSF,SSF在处理过程中,发现该号码是一个IN业务号码,从而触发了另一个IN业务。此时有两个SCF的两个业务逻辑实例同时对一个呼叫进行处理,如果将两个业务之间设计成没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即对A用户而言,它使用记帐卡业务进行呼叫,承担呼叫费用,但在计费矩阵中从发端到800号码的费率为0。而对800业务方而言应当设计为承担主叫用户的呼叫费用,这样业务特征做成为不相关的,做到了在A类业务的范畴中解决B类业务。

    这种两个业务交互作用的情况在智能网中可能会经常出现,如记帐卡用户呼叫时,可能会遇到呼叫前转、被叫呼叫屏蔽、号码携带(NP)业务等。呼叫前转和呼叫屏蔽业务在智能网中可能不会单独开放,因为普通的交换机已经能够很简单地开放这些业务。但是NP业务开放后,两个业务交互作用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4.3 一个SCF中无交互作用的两个SLPI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

    在同一个SCF中,业务特征可能对应多个业务逻辑实例,这些业务逻辑实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也可能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是否所有的业务特征都对应多个业务逻辑实例和厂家业务的实现方式相关。

    在一个业务控制功能(SCF)中,一个业务特征拓展出两个业务逻辑实例(SLPI),这两个业务逻辑实例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这样这些在一个业务控制功能中的多个业务逻辑实例可以被认为是内部的,业务交换功能察觉不到。此时的业务仍属于单控制点的范畴。例如:在IN CS-2中提供了很多的多呼叫方控制的业务,其中有呼叫等待业务,A用户正在与B用户通话,当有C用户企图呼叫A用户时,系统通知A用户有另一个呼叫正在等待,A用户可以使用呼叫保持业务特征令B用户进入呼叫保持状态,A用户接听C用户的呼叫,然后A用户可以使用呼叫反复业务特征在B用户和C用户间反复通话。在CS-2中可以给进入保持状态的用户播送录音通知,所以可能有多个业务逻辑处理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但是呼叫保持特征和呼叫反复业务特征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此时的呼叫等待业务也属于A类业务的范畴。

 

4.4 多个SCF配合提供IN业务

    在IN CS-2中引入了网间业务,当开放网间记帐卡等网间业务时,大部分业务特征都需要两个业务控制点(SCF)进行互相配合来实现,有控制SCF和支撑SCF,但SSF只能看到控制SCF,这时IN CS-2的网间业务属于单端点、单控制点业务。

    在另一种情况下,业务交换功能和两个SCF进行交互作用,即在记帐卡业务统一接入码后,当用户的卡号不在缺省数据库中时,SCF给SSF另一个SCP的数据库标识,SSF触发另一个呼叫进行处理。此时虽然有两个业务控制功能对一个呼叫进行处理,但他们不是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所以记帐卡业务统一接入码后仍属于A类业务的范畴。

 

4.5 一个SCF中有相互作用关系的两个SLPI对呼叫进行处理

     如在4.3节中所指出的那样,在同一个SCF中业务和业务特征可能要对应多个业务逻辑实例,这些业务逻辑实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也可能不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在一个SCF中,有多个相互作用关系的业务逻辑实例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交互作用处理设备来实现,对SSF而言它是内部的,业务交换功能只能看到一个业务控制功能对呼叫进行处理,所以仍属于A类业务。

    同样也可以有业务和业务特征同时作用于发端和终端,但发端和终端的业务逻辑实例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此时也属于A类业务的范畴。以记帐卡业务为例。当A用户使用记帐卡业务呼叫时,如果A用户输入的被叫号码是通用个人通信(UPT)用户号码,此时业务可能是A类业务,也可能超过A类业务的范围,主要看实现的方式。假定记帐卡业务和UPT业务在同一个SCP中实现,而且我们将记帐卡业务的逻辑进行了修改,在原来的记帐卡业务逻辑中,增加了用户呼叫UPT用户的业务特征,用户呼叫UPT号码后,记帐卡的SLPI启动了另一个SLPI,去查询UPT用户的所在地,这时有多个业务逻辑实例同时对呼叫进行处理,即计费业务特征和UPT翻译两个业务逻辑实例同时存在,他们之间需要进行相互作用,但对SSF而言是一个SCF在进行处理,所以满足单控制点的特性。同时,此时虽然考虑了发端和终端的业务特征,但由于是在业务内部实现的,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仍是A类业务。

    另外当呼叫接续到目的地时,又发现被叫用户登记了呼叫屏蔽业务。此时从终端触发了呼叫屏蔽业务,但这个业务和前面的记帐卡业务和UPT业务间没有相互作用关系,所以该实现方式仍属于A类业务范畴。

 

4.6 一个SCF对呼叫进行处理涉及到多个SSF

     在呼叫过程中只触发了一个IN业务,但却涉及到了多个SSF/CCF。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呼叫虽然涉及了多个呼叫段,但都是由一个SCF进行控制,即使业务逻辑实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都是由SCF内部的交互作用管理设备进行处理,对SSF而言是不可见的。所以使用了辅助业务交换点/智能外设时的业务仍具有单端点、单控制点的特征。

 

5 B类业务

 

     我们知道所有属于非单端点、非单控制点的业务都属于B类业务,下面简单地给出两个示例,来展示多端点和多控制点的业务。

 

5.1 多端点

     在不同的SCF中有多个业务特征实例(SFI)进行交互作用,不同的业务逻辑实例分别作用于发端和终端,此时就违反了单端点的特性。此时的业务就不属于A类业务。

    这里仍以A用户使用记帐卡业务为例进行说明。A用户拨300后触发了记帐卡业务,卡号和密码核对无误后,A用户输入了UPT电话号码。SCF将该UPT号码给了SSF,SSF在处理过程中(当不同的业务由不同的SSF进行触发时的其它的SSF)发现该号码是一个IN号码,触发了另一个IN业务。此时有两个SCF的两个业务逻辑实例分别对一个呼叫进行处理。但是UPT业务和记帐卡业务的一些业务特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例如记帐卡业务要将费用记在卡号上,UPT业务则要求主被叫用户进行话费分摊,记帐卡业务要求对记帐卡的余额进行监视,而UPT业务则要求根据UPT用户的费用情况对呼叫进行监视。如果将两个业务逻辑混合成为一个大的业务逻辑进行处理,仍属于A类业务,但当需要两个业务逻辑之间进行配合时,此时虽然两个业务逻辑实例分别作用于发端和终端,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这就超越了单端点的范畴,此时的业务就不是A类业务。

 

5.2 多控制点

     此时在不同的SCF中的多个业务逻辑实例同时作用于一个呼叫的一部分,违反了单控制点的性能,因此也不是A类业务。

 

6 总结

 

    通过上述说明可以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涉及多个端点、有多个业务逻辑实例对呼叫进行处理的业务都属于B类业务,因此在开放IN业务时,要特别对IN业务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详细的定义,才能够保证业务顺利地开放。

 

(收稿日期:1999-01-07)

[摘要] 文章对智能网业务的类型进行了分析,详细说明了在智能网开放的多种业务中属于A类及B类的业务,以及如何在A类业务的条件下实现类似B类的业务。

[关键词] 单端点 单控制点 A类业务 B类业务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categories of the IN services,details the cate-gory A and category B services in the open multiservice of IN,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service similar to category B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ategory A.

[Keywords] Single end Single point of control Category A services Category B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