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 大势所趋

发布时间:2005-03-15 作者:邓震垠(中国通信学会) 阅读量:

▲ 电信网、因特网、有线电视网正不断融合

▲ 为了顺应三网融合的趋势,国际信息领域兼并、联合事件不断发生

▲ 中国应及早研究“网络综合”技术,并从产业政策上推动三网融合的步伐

 

     三网通常是指电信网、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其中,电信网以运营电话业务为主,因特网以运营数据业务为主,有线电视网则以运营视像业务为主。

     融合一般是指技术相互吸收,业务相互融合,三网各自都能运营其它网络的业务,而不是指分立网络的简单综合,更不是指物理网络实体的兼并。但在中国由于管理体制、投资渠道以及缺乏竞争等因素,三网分而管之的格局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1 历史回顾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回顾一个多世纪特别是最近50年以来,电信、信息业的演进,无不赞叹人类智慧的无比深邃,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无穷威力。信息理论奠定了通信的理论基础,取样定律为数字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光纤技术加速了信息业的发展。

     一百多年的电信发展过程经历了信息载体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交换制式由人工转接到自动转接、机电式到数字程控式;传输媒介由铁线、铜线到数字微波、光纤;通信终端从固定到移动;通信业务由单一向多种综合的巨大变化。电信网正在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产生了因特网。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因特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47亿用户的全球性数据网络,并还正以超常的速度在发展。

     与此同时,有线电视网也取得了巨大发展,1998年全世界有线电视拥有9亿用户。而且它是当前唯一的宽带接入用户的网络,具有向用户提供宽带快速业务的潜在优势。

 

2 三网及其相互融合的现状

 

2.1 电信网的现状

     电话网目前是覆盖面最广、用户最多的网络,据统计,1998年全球固定电话用户数为4.4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为3.1亿户。网络内数字程控交换机在不断改版升级之后,具备了许多附加的增值能力,利用电话交换网的网络资源,先后组建了分组交换数据网(PSPDN)、帧中继网(FRN)、数字数据网(DD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以适应数据通信在速率、时延以及局域网互联等方面的要求。

    利用电信网的资源(光纤或数字卫星电路、DDN或FRN)及路由器组建因特网发展数据业务,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融合。

    综合业务数字网有窄带(N-ISDN)和宽带(B-ISDN)之分。N-ISDN为用户提供2B+D至30B+D的数字连接,使用户可以传递语音、数据和图像(低质量)等多种媒体信息。B-ISDN是支持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平台,可以支持实时的和非实时的文本、图像、音频等媒体信息的传送。从90年代前期开始,世界各国电信界陆续开发和组建这方面的试验网。中国已经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M交换机,并已组网实验,大力兴建ATM骨干网。构建多媒体通信网的部署已经开始,估计一个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的ATM/SDH骨干网不久将会建成。

    当前电信网向用户提供新业务的主要问题是用户接入带宽不宽,“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尚未解决。

 

2.2 因特网的现状

     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促成了因特网的诞生。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近几年兴起的因特网集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于一身,它既是覆盖全球的通信网又是覆盖全球的集散信息的媒体网,被称为第四大媒体。因特网的商用化起步于90年代,大规模应用是在1994年出现Web以后。Web有良好的用户界面,便于操作,易于使用,因此使因特网获得了快速发展。第一代因特网在经历了短短几年的发展以后,因其地址空间有限、速率低、带宽不够宽、安全性差等因素,将被第二代因特网取代。如果说第一代因特网主要是承载数据业务的数据网络(也可开通IP 电话),那么第二代因特网将会是融合语音、数据和视像等业务的多媒体网络,这是对传统电信网的重大挑战。成本低、收费少是因特网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保守统计,与传统电话业务相比,IP电话能够降低成本30%左右。这对用户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3 有线电视网的现状

    传统的有线电视网(CATV)是单向广播型网络,其结构为树形结构,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和接入用户的介质,因此它具有宽带接入的优点,但无法实现双向交互式通信。若要利用CATV的网络资源来支持双向通信,必须对传统的CATV网在结构、功能方面进行改造,这是许多部门已研究多年的重要课题。改造的方案不少,比较成熟的技术是采用混合光纤/同轴电缆将有线电视网络与电信网结合起来,综合使用模拟和数字传输技术,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的综合业务。深圳有线电视台采用ATM技术组建综合信息网就是其中一例。

 

2.4 企业兼并,强强联合

    为了顺应三网融合的形势,加强实力,争夺市场,最近几年,世界信息领域中的电信运营企业、拥有众多用户的ISDN业务供应商(ISP)和电信、网络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走强强联合之路,这种势头尤以美国为甚。从表1中所列几例可见,有些是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视服务商之间的联合,有些是电信运营者与有线电视运营公司之间的联合,有些则是电信设备制造商与网络设备制造商之间的联合,其资产交易额之大,前所未有,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3 三网融合的动因分析

 

    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从根本上打破了信息产业中历来按信息种类划分业务市场和行业的壁垒,不同信息行业间的技术相互吸收走向融合,业务市场重新划分的局面正在形成。其中:技术进步是三网融合的前提;市场需求是三网融合的内在动因;放松管制、鼓励竞争是三网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3.1 技术进步是三网融合的前提

    数字技术的采用,使语音、数据和图像等不同媒体的信息都可以统一编码、交换和传输;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的进步为交换和传送各种业务信息提供了必要的速率与带宽;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三网最终都能支持各种功能和业务;TCP/IP协议是事实上的通信技术标准,三网均能接受,它的采用使得三网中以IP为基础的各种业务都能实现互通。

 

3.2 市场需求是三网融合的内在动因

    三网都有庞大的用户群。据有关报导称:1998年全世界电话网拥有7.5亿用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为3.1亿(中国1.1亿用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为2 500万户);有线电视网拥有9亿用户(中国有7 500万用户);而因特网经过不到5年的发展,用户数已达1.47亿户(中国有210万户),网上主机数已超过4 500万台,网上主页面超过3.5亿页。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发言人说,目前世界上已注册的域名有480万个,并正以每周7万个的速度在增加。随着PC机的日益普及,拥有计算机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高,美国拥有两台计算机的家庭已达15%,中国计算机市场也呈高速增长态势。据有关部门预计,1999年国内PC机的需求将接近600万台,销售额将比1998年增长35%。

    伴随着知识经济、数字地球等新概念的倡导,三网拥有的庞大的用户群是发展新的信息业务的雄厚基础,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力支撑。IP电话、网上购物、网上医疗、网上教育、电子贸易、电视新闻网上直播等新业务不断涌现,这些IP业务成为信息业务的新的增长因素。据国外的有关调查公司预测,2000年全球的总话务量将会达到50亿分钟,其中IP电话的市场份额将占到11%。IP网上的语音业务(VOIP)市场,包括IP电话及其衍生服务行业的生产总值将达到630亿美元,到2005年,34%的电话将是IP电话。另据1999年1月27日的《通信产业报》报导,电信产业分析家们估计,通过互联网网间连接器的国际电话话务量,将从1997年的只占总话务量的1%,增长到2003年的25%,话务营业额将达到70亿美元。无论你相信哪一个预测报告的真实性,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VOIP极具市场潜力。国外一些大的电信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开展IP电话业务。

 

3.3 放松管制、鼓励竞争是三网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放松管制,从法规上打破一网经营一种业务的行业壁垒,允许三网依法经营的业务相互交叉,鼓励有序竞争,促进三网融合,并最终实现三网的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国际电信管制政策的放松,特别是1996年美国通过新电信法以来,从法律上解除了对三网融合的禁令,限制三网只能经营本行业务的法规约束已经不复存在,这使电信与信息业进入全面竞争的时代,有力地推动了三网业务的融合。可以说,政策导向是推动三网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4 有感而言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截止1998年底,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0.53%,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7.7%,但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电信网是通信的基础设施,要达到提供电信的普遍服务,仍须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电信网的承载能力。

(2)三网技术的相互吸收,业务相互融合,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大势所趋。有关部门应当因势利导,制订法规,规范市场,协调相关各方,鼓励有序竞争,减少盲目重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中国的电信事业的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

(3)中国的电信设备及网络设备市场广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电信设备制造业,生产的电信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IP网络设备的开发滞后,商品化程度很低,有些还是空白。因此,在下一轮IP网络战中,网络设备市场又不得不主要依赖进口,多花许多外汇。希望中国有实力的电信网络设备制造企业顺应形势,急起直追,制造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设备,再创辉煌。

(4)业务上的融合,习惯上也叫“业务的综合”,仍然由不同的分立网络提供不同的业务,并非网络的综合。长远的目标应是实现网络的综合,即传输、交换、终端的综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世界通信发达国家及著名通信企业已经着手研究“网络综合”技术,如在中国刚开始起步的电信信息网络结构(TINA)。为了将来在“网络综合”技术上同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中国有关部门应及早统筹规划,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开展研究,把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方针调整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

 

(收稿日期:199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