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路交换到ATM交换——交换技术发展100年纵览

发布时间:2005-03-27 作者:陈锡生Chen Xisheng 阅读量:

 交换技术首先应用于电话通信领域,电话机的发明促进了交换技术的萌芽和发展。从1892年开通世界上第1部步进制史端乔式电话交换机算起,自动交换技术的发展已超过100年。如今,交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用电信网、各种专用网和计算机通信网,交换系统已成为通信和信息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

     100年来,陆续出现了多种交换方式。图1所示的各种交换方式分布在一条连续线上。最左端为电路交换(CS),也可称为电路传递模式(CTM)或同步传递模式(STM)。最右端为分组交换(PS),也可称为分组传递模式(PTM)。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交换方式,代表两大范畴的传递模式,因此处于连续线的两个端点。依次从左到右,多速率电路交换(MRCS)、快速电路交换(FCS)属于电路传递模式的范畴;依次从右到左,帧交换(FS)、帧中继(FR)属于分组传递模式的范畴。从两端向中间靠拢,表明两种交换方式特性的接近。处于连续线中央的ATM交换属于异步传递模式,可以看成是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结合,兼具两者的交换特点。

    将结合各种交换方式,说明交换技术的发展,重点则在于ATM交换。

 

 

1 电路交换

 

1.1 传统的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最早出现的交换方式,包括最古老的人工电话交换和当前先进的数字程控交换,都普遍采用电路交换方式。

    对于电路交换的发展,可以列出如表1所示的简明历程。

    纵横制交换机不仅是机电制自动交换机中最完善的一种,其公共控制方式的采用更为程控方式创造了契机。第1部程控交换机于1965年开通,不久即出现数字程控交换机,并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由于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为分布式控制创造了条件,S1240、5ESS是两种不同的分布式系统结构,前者基于功能分担,后者基于容量分担。

    电路交换要在通信的用户间建立专用的物理连接,控制较简明,可用于实时交换,但由于是固定分配带宽,资源利用率不高,灵活性较差。

 

1.2 多速率电路交换

    多速率电路交换方式可以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带宽,包括基本速率及其整数倍。为此,在交换节点内部的交换网络及其控制必须适应多速率交换的要求。

由于控制较复杂,速率类型不能太多,又不适应突发性业务,因此多速率电路交换不能很好地满足多种业务不同的带宽要求,未得到广泛应用。N-ISDN交换机中的N×64kbit/s的交换可以看成是多速率电路交换的一种应用,基本速率为64kbit/s,实现时应保证时隙顺序整合性(TSSI)。

 

1.3 快速电路交换

    为了克服电路交换固定分配带宽的缺点,提高灵活性,在1982年提出了快速电路交换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只在信息要传送时才分配带宽和有关资源,实际上是为呼叫建立虚电路,而非物理连接。当有信息发送时,才激活虚电路,建立物理连接。突发交换与其基本相似,有时两者不加区别。

    快速电路交换虽然也提高了带宽利用率,但控制远比传统的电路交换复杂,灵活性又比不上快速分组交换,亦未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宽带电路交换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并已出现不少快速宽带电路交换的原型结构,有些已经实用。高速宽带电路交换适用的范围是交叉连接和视频分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IEEE J-SAC 1996年第2期的专辑。

 

 

 

2 分组交换

 

    报文交换(MS)与电路交换不同,不需要建立通信双方的物理连接,而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也可称为存储转发交换。公用网的电报自动交换是报文交换的典型应用,有的专用数据网也采用该交换方式。

    分组交换也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但与报文交换不同的是:将用户要传送的信息分割为若干个分组,每个分组中的分组头含有可供选路的信息和其它控制信息。因此,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可提供两种服务方式: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方式与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通常采用前者。

    分组交换技术发展的简明历程。

    从技术发展来看,分组交换系统大致可以划分为3代:第1代实质上是用计算机来完成PS功能。吞吐量受限于计算机的速度,设置前端机(FEP)可有所改善;第2代采用共享媒体(总线或环形)将FEP互连。计算机主要用于虚电路的建立,不再成为系统的“瓶颈”,吞吐量受到媒体的带宽限制。第2代分组交换系统在80年代得到了充分发展;第3代则采用空分的互联网络来取代共享媒体这一“瓶颈”,增强并行处理功能,显著提高吞吐量,实际上已进入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通常的分组交换是基于X.25协议。帧交换(FS)不涉及X.25的第3层,简化了协议,加快了处理速度。与帧交换相比,帧中继进一步简化了协议,非但不涉及第3层,第2层也只保留了链路层的核心功能。

    快速分组交换(FPS)可理解为尽量简化的协议,只有核心网络功能,提供高速、高吞吐量、低时延服务的交换方式。FPS往往是指ATM交换,但广义的FPS包括帧中继(FR)与信元中继(CR),如图2所示。帧中继采用可变长度帧,适用于LAN互联。

 

 

 

3 ATM交换

 

3.1 早期的研究

    80年代初,随着宽带业务的逐步发展及业务发展的某些不确定性,人们迫切要求找到一种灵活性与适应性强的交换方式,能兼具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优点。快速分组交换与异步时分(ATD)交换的结合,导致了ATM交换方式的产生。

    1983年,美国Turner J.等人提出了FPS的原理,研制了原型机。稍后,法国Coudreuse J.P.提出了ATD交换的概念,并在法国CNET研制了演示模型。

    FPS源自分组交换,但简化了协议;ATD源自电路交换,但采用标记复用。由于发展背景不同,两者存在着一些差异:

    .ATD源自STD,位于开放系统互连(OSI)第1层,控制头功能减至最小化,只用来识别呼叫连接;FPS源自PS,控制头中含有其它功能。

    .ATD采用固定长度的分组,信息域长度在8~32字节范围内;FPS为可变长度帧,平均约100字节左右。

    .ATD用于数据、视频和话音的综合交换,侧重于视频;FPS则主要用于高速数据交换。

    FPS和ATD的概念提出后,很多设备制造公司、邮电管理部门和标准化组织很快表示了强烈的兴趣。法国的CNET、Alcatel、比利时的BTM、美国的AT&T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模拟和试验。

    1985年以来,CCITT也开始了这种新交换方式的研究,开始曾称之为新传递模式。1987年,决定采用信元来表示分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是采用固定长度信元,还是采用可变长度信元,以及确定信元的长度和信头的长度。这些问题与带宽的利用效率、交换速度和实现的复杂性,以及网络性能等重要因素均有密切关系。1988年决定采用固定长度信元,定名为ATM,并确认B-ISDN将基于ATM。1990年,制定了关于ATM的一些建议,并在以后的研究期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了建议内容。

 

3.2 公用ATM交换网和交换系统

    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不少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厂商致力于ATM技术的研究和ATM交换系统的开发。首先推出的是吞吐量在10Gbit/s以下的小容量ATM交换机,主要用于计算机通信网。随着宽带业务的发展和ATM技术的逐渐成熟,ATM交换技术的应用开始从专用网扩大到公用网,其标 志是公用网大容量交换系统的纷纷推出和一些公用ATM宽带网的运行。

    1994年8月投入运营的美国北卡罗来纳信息高速公路(NCIH)是美国第1个在州的范围内采用ATM和SONET的公用ATM宽带网,被看作未来的国家基础信息设施(NII)的雏型,用于远程教学和医疗、商务、司法和行政管理等领域,可支持ATM信元业务(CRS)、交换型多兆比特数据业务(SMDS)、帧中继业务(FRS)以及电路仿真业务(CES)。

     不久,泛欧宽带试验网在1994年11月开始运行。日本、德国等也在国内建立了ATM交换网。中国在京、沪、穗等地已建立了ATM宽带试验网。

    公用网ATM骨干交换系统必须具有高吞吐量和可扩展性。可扩展性包括交换网络(吞吐能力)和处理机系统(处理能力)两方面,而且这两方面应独立扩展,以适应各种业务特性的要求,应能支持各种接口、业务和连接类型,包括由信令支撑的交换虚连接(SVC);还应具有能保证服务质量(QOS)的业务流控制功能;而且应能适应智能网CS-3的发展。

 

3.3 ATM交换的控制机理

    ATM交换结构是实现ATM交换的核心,其控制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交换系统以及ATM交换网的性能。因此,从ATM交换技术一开始出现,ATM交换结构及其控制机理就是研究的热点,一些新的研究进展目前仍时有出现。这里作一概括性介绍。

(1)拓扑结构——时分结构.共享媒体:总线形、环形;.共享存储器。——空分结构.单通路:Crossbar型、Banyan  型;

.多通路:基于Banyan型(复份、串接、嵌套、双重);基于Clos型;基于Benes型。

 

(2)排队策略

——外部缓冲:输入缓冲、输出缓冲、输入与输出缓冲、环回缓冲;——内部缓冲:输入缓冲、输出缓冲、交叉点缓冲、共享缓冲。

 

(3)选路控制

——面向连接,无连接(交换结构内部不预先建立虚连接);——信元传送阶段:自选路由和表格控制。

 

(4)竞争消除

    即便是无内部阻塞的ATM交换结构,出线竞争总是存在的,因此必须具有竞争消除的控制机理。竞争消除机理对交换结构或交换单元硬件实现的复杂性和服务质量均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交换结构有不同的竞争消除机理,同一类型交换结构也可采用不同的竞争消除方法。这里概括如下:

——确认/否认(ACK/NACK)方法

.    外部仲裁(用于输入缓冲的无阻塞空分交换结构):队头(HOL)信元仲裁;多重队列仲裁;窗口仲裁:顺序、整体(基于神经网络)。

.    网络仲裁:基于排序(用于Batcher-Banyan);基于选路(用于有阻塞且无内部缓冲的多级互联网络)。——偏转/环回方法排序和环回(用于Batcher-Banyan);选路、偏转和环回(用于无内部缓冲有阻塞多级互联网络)。——时隙预留(用于输入缓冲交换结构).令牌环;.预调度。——内部缓冲(用于缓冲式多级互联网络)——加速/并行(用于单级无阻塞网络)。

 

(5)组播实现

组播实现技术是ATM交换结构研究重点之一,包括空间组播和逻辑组播,可有多种实现方式:——拷贝与选路合一单级选路:时分,空分;多级选路:自选路由,表格控制。——拷贝与选路分离前置拷贝:单播与组播混合、单播与组播分离;后置拷贝;.反馈拷贝。——循环拷贝.多级拷贝;.末级拷贝。

 

 

4 交换技术的研究重点与展望

 

    交换技术发展到今天,应该说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已经成熟,现在的研究重点应是ATM交换技术。ATM交换除了前述的ATM交换结构以外,当前研究的热点分述如下。

(1)ATM交换网的业务流控制

如何能有效而公平地分配带宽等资源,在统计复用条件下保证各种特性不同的业务和各个 呼叫的服务质量是业务流控制要解决的重要而复杂的问题。ATM交换系统应具有呼叫连接控制(CAC)、使用参数控制(UPC)等功能。各种CAC算法在不断提出,业务流控制仍将是研究热点。

(2)ATM话音通信

ATM网的目标是实现包括话音在内的各种业务的综合交换。话音业务实时性强,对时延和时延抖动有严格要求,ATM传送话音的技术仍在作进一步研究,以求得完善的解决(见参考文献6)。

(3)IP与ATM的融合

采用IP的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得IP与ATM的融合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有重叠方式与集成方式,详见参考文献7。对IP业务/能力的信令支持见列入本期的参考文献8。

(4)光ATM交换

作为下一代的交换技术,光交换在不断的研究之中。光ATM交换是研究的重点。目前已研制出一些光ATM交换结构,吞吐量可达1000Gbit/s左右。今后光ATM交换的实用化将是实现全光宽带通信网的技术关键。□

 

参考文献

1 Roberts L G.The Evolation of Packet Switching.Proc IEEE,1978,66(11):1307~1313

2 Degan J J,et al.Fast Packet Technology for Future Switches.AT&T Technical Journal,March/April, 1989:36~50

3 Prycker M D.Definition of Network Options for the Belgian ATM Broadband Experiment.IEEE J-SAC,1988,6(9):1538~1540

4 Peter N.ATM Technology for Corporate Networks. IEEE Commu Magazine,1992,30(4):90~101

5 Park Y K,et al.NN based ATM Cell Scheduling With Queue Length-based Priority Scheme.IEEE J-SAC,1997,15(2):261~270

6 王文东,肖丹,程时端.ATM话音通信的关键技术.本刊本期

7 赵慧玲.公用宽带网技术发展的探讨.本刊本

8 王立言.ITU-T B-ISDN/多媒体信令标准研究的新进展.本刊本期

 

(收稿日期:1998-05-04)

[摘要] 交换技术有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文章简要回顾了交换技术的发展,并着重介绍了两者的结合——ATM交换技术。

[关键词] 交换 分组交换 快速分组交换 ATM交换

[Abstract] A brief overview is giv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witching technologies covering two differ-ent switching modes,circuit switching and packet switch-ing.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ATM switching tech-nology,the integration of both modes.

[Keywords] Circuit switching Packet switching Fast packet switching ATM swi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