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强对接入网发展建设的宏观调控与指导

发布时间:2005-03-27 作者:中兴通讯 阅读量:

——摘自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关于接入网发展建设实施意见》

 

● 面向综合与宽带业务,优化建设本地网,是’98中国电信发展的重中之重

● 接入网对优化建设本地网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对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接入网,原邮电部电信总局提出具体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接入网发展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接入网发展建设是网路优化的需要。接入网新技术的引入,将给电信网带来观念上的变革。按照“少局所、大容量”的思路,大容量的交换局可以通过光缆和接入设备替代众多的中小容量的局所。同时,接入网的发展建设及通信装备水平的提高,也可为电信网路的优化创造条件。根据邮电部“九·五”规划,在2000年之前,邮电通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全国电话普及率,大力发展IS-DN和多媒体通信等多种业务,并计划今后每年新增局用交换机2000万门,新增用户约1500万户。因此,应用接入网的新技术、新设备,对完成上述任务,优化建设本地网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接入网发展建设是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信息业的高速发展,用户需求已开始由传统的电话业务向新业务领域拓展,特别是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及多媒体通信对现有电信网的能力,包括接入能力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加快建设接入网,既是电话业务发展的需求,也是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发展的需要。

    接入网发展建设是电信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信市场将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剧烈竞争与挑战,信息社会电信新技术竞争的热点之一将直接反映在接入网的装备水平及各种新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上,只有建设好面向千家万户的数字化、宽带化、支持多媒体业务的接入网,并在接入网装备上占据优势,才能赢得更多的用户,使自己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积极有序地规划建设好接入网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一项立足眼前,放眼未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艰巨任务。

 

 

 

二、按照“宏观调控、因地制宜、满足需要、远近结合”的思想积极稳妥地发展建设接入网

 

1 切实加强接入网的宏观调控

 

     接入网建设具有技术领域宽、业务涉及面广、技术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点,因此,加强接入网建设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邮电部将积极跟踪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根据国内、外接入网发展的形势,分析接入网技术对我国电信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和业务市场的影响,及时调控我国接入网的发展战略和步骤,并且适时地制订完善接入网的系列标准和规范,指导各局接入网的建设;第二,为了保证电信网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必须坚持加强接入网设备的进网管理工作,通过试验,实际考察其质量及综合可用性,再经有关部门的质量测试、审查合格后,优选出适合我国的接入设备,批准入网,供各局选择使用;第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接入网的建设要纳入本地网发展建设的规划中,各局要结合已经制定的本地网建设目标,依据城市发展规模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积极引用接入网的新技术,合理调整新建局所的布局,充分挖掘现有局所的能力,按照接入网发展建设思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分析用户密度及分布情况,选择好目标局(即长远局址)。目标局的交换容量可达到10~20万门,交换区服务范围要按需扩大。同时接入方式的选择要统筹考虑,可根据运用环境,综合比较设备性能和造价,合理地选择有线接入方式、无线接入方式和有线/无线混合接入方式,积极做好本地网的发展建设规划;第四,Internet和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的建设发展对接入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多媒体通信网建设规划,1998年宽带业务要覆盖全国所有省会城市,而且Internet用户接入的带宽要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接入网的建设要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2 因地制宜地发展建设接入网

 

    接入网的发展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其通信发展水平、电信业务需求和网路装备状况的不平衡。因此,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应积极发展建设光纤接入网,逐步减少或停止出局大对数电缆的使用,率先使光纤接入网通达所有办公楼,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光纤到小区或光纤入户的能力。其它城市地区,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加快接入网光纤化的进程。农村地区为了实现到2000年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的发展目标,在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快光纤到村的建设步伐,其它地区可结合本地情况综合运用有线和无线的接入方式。同时,对于已经建设的铜线资源也要充分利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 满足需要是接入网建设最基本的目标

 

    根据邮电部2000年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结合正在修改调整的邮电发展“九·五”规划,到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将突破1亿户。毫无疑问,接入网的建设必须要满足这部分电话发展的需要。另外,数据通信用户也将有大幅度增长,公众多媒体网业务的发展也将呈现兴旺的局面,它们的发展既要依靠PSTN提供的9.6kbit/s、14.4kbit/s、28.8kbit/s和33.6kbit/s的速率接入,又要依靠N-IDSN提供的64kbit/s、128kbit/s的速率接入,更宽的带宽或更高的速率接入要依靠以光纤为主的接入网。因此,在已经预测到的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提前做好接入网的规划和建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准用户服务的需要。

 

 

 

4 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地建设接入网

    接入网的发展建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其建设规模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也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业务发展的需要,况且适度超前发展也是电信企业多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尽管当前可能发展的较高速率或带宽的新业务用户不会像电话用户那么多,但是他们都是潜在的大用户和重要用户,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话以外更宽领域的信息沟通将成为信息社会最基本的条件。要使电信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要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的地位,就要继续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全面加快接入网的发展建设。

 

 

 

三、近期接入网发展建设的目标

 

 

    根据我国邮电发展2000年和201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及“九·五”规划,接入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各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建成数字化、宽带化的接入网。为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技术和自身发展的优势,我们应选择以光纤接入为主的接入网建设方式。第一步是从现在起到2000年,根据市场需要和业务预测,在做好接入网发展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光纤到路边(FTTC)、光纤到小区(FTTZ)、光纤到大楼(FTTB)的建设,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基本实现光纤到办公楼(党政军、金融系统、高等院校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并且结合楼内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在满足电话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数据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服务的需要,在其它地区(经济开发区、商业区和成片开发居民小区等)积极创造条件,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光纤入户的接入能力。

第二步到2010年,具备光纤到户(FTTH)接入能力,根据用户需要,实现光纤到户。

 

 

 

四、积极发展建设光纤接入网

 

    光纤是适合宽带业务发展的理想接入媒体,在一定的距离和规模条件下,有源光网路综合成本已与铜线相当,随着无源光接入技术的发展,其成本也有望与铜线持平。因此,建设光纤接入网是经济可行的。

    光纤接入网发展建设中,各局应结合本地的实际,采用环形、星形和总线形相结合的网路结构,把众多的办公楼和商务大厦用光纤连起来。主干光纤可采用SDH、PON和IDLC等技术,配线光缆可根据需要采用PON、IDLC和PDH技术。光缆宜采用大芯数束管式光缆,芯数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如果施工条件和施工技术具备,应采用带状光缆。同时,光缆要尽量靠近用户,以满足引入线50~200m的要求,为最终实现光纤到户奠定基础。

 

 

 

五、关于无线接入方式和频率的使用问题

 

 

    无线接入是一种重要的接入方式,其应用要结合不同的用户和环境选择使用。在城市中,用户密度大的写字楼、宾馆、饭店、园区或市内临时通信地区,可采用微蜂窝无线接入设备。在农村或水网区、海岛、山区可使用150MHz、450MHz及大区制的无线设备。

    无线接入技术当今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国从各自需求角度出发,开发研制了多种多样的技术和设备。结合我国国情,从适应电信新业务不断发展的要求出发,我国无线接入网建设要选择具有V5接口,且话音质量、持续时间等指标与有线相近,并具有传送数据业务能力的无线接入设备。凡在国家无委批准的频段内,符合我国技术标准,性能价格合理,并且通过认可、批准入网的设备均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

    根据国无管(1996)22号《关于2000MHz频段部分地面无线电业务规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其它有关规定,各种无线接入系统使用频段。

    无线接入(TDD方式和450MHz、150MHz)使用频率由各局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无委办申请,并将频率批复情况报电总备案。无线接入使用CDMA(FDD方式)、SCDMA(TDD)的频率由电总尽快向国家无委办申请,待批复后供各局使用。同时,在使用TDD方式频段时,应优先使用低频段;在不同制式使用同一频带时,业务信道可分别从低、高频向中间频段使用。另外,在使用2000MHz频段时,应注意与现有微波通信台站和第3代移动通信频段的协调。

 

 

六、积极推广应用V5接口技术

 

    采用V5标准接口的接入网技术有利于通信信息网路的未来发展,有利于建立具有活力的而相对独立于各制造厂商的接入网体系。经过一年多接入网设备试验,具有标准V5接口的不同厂家的交换机和接入网设备已经实现了互连互通,且使用良好,同时通过了《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V5.1接口技术标准》、《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V5.2接口技术标准》的测试,并且已修订的《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也包含了V5.1和V5.2功能。因此,实践证明V5接口技术在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引入V5接口概念后,本地网的组网方式及设备构成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交换机采用2Mbit/s速率V5.1/V5.2接口后,组网将简化,交换机容量和服务范围也将得到扩大,而且交换局所数量也会有所减少。所以,今后在本地网建设中,应积极推广V5接口技术的应用,并使交换机设备和接入设备具有中国标准V5接口的功能。

    此外,国际电联(ITU)也正在制订VB5.1和VB5.2宽带的接口建议,我国也将制订相应的标准,以弥补现有V5.1/V5.2接口的不足,推动接入网的宽带化,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宽带业务的接入能力。

 

 

七、统一建设用户接入网集中操作维护管理系统

 

    用户接入网集中操作维护管理系统(简称接入网网管)是保证接入网高效、可靠、安全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入网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同步建立接入网网管系统,以满足接入网自身维护管理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快接入网网管与本地网网管接口标准规范的制订,最终实现接入网网管和本地网网管的互连。接入网网管系统应统一建设,避免有几种厂商的接入设备就有几个网管系统的局面,要由统一的网管对不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以保证与本地网其它维护管理系统的互通,并要使接入网用户同普通用户一样实现全网的集中受理、测试、派修和管理,以保证全网的服务质量。

 

 

八、接入网发展建设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1 充分利用现有铜线资源

 

    铜线接入是当前电话业务的主要接入手段,电信企业为之付出了巨大的投资,因此在建设接入网时要充分考虑铜线的使用价值。同时,随着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铜线不仅在电话接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光纤接入网尚未形成或用户急需时,也可选择XDSL接入技术,满足用户需要。

 

2 远端模块与接入网的关系

    交换机的远端模块是当前使用较多的成熟技术和设备,具有组网灵活和维护管理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发展建设接入网的同时(特别是接入网技术和设备的成熟性和完善性尚处在初期情况下),也可以结合网路结构,因地制宜地继续采用模块局方式,随着接入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逐步减少模块局的比例。

 

3 有关综合布线建设的问题

    众所周知,光纤到大楼后,要真正实现电话、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接入,离不开楼内综合布线系统的应用。因此,要真正实现业务接入的全过程,必须重视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对楼内、院内综合布线系统,要积极主动参与建设,扮演自己应有的角色,从而充分满足发展业务、占领市场的需要。各地在接入网建设中可按“参与投资、参与建设、拓展业务、合理回报”的思路,积极探索合作模式。

 

4 电源问题

    由于接入网有众多的,分散于局外的室内、室外型的接入设备,因此电源的可靠性显得极为重要,现阶段除常规的供电方式外,还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接入网在市电断电后仍维持不少于8小时的正常通信。另外,还要积极探索远端供电方式,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接入网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探索就近设置供电站的可行性。□

 

 

 

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在香港的发展徐超忠

(中国交通部通信中心)

 

● 卫星通信是实现全球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国际卫星通信业务的范围正在向全方位拓展

● 中国香港电信是亚洲最早使用卫星通信的电信公网之一,可以为卫星移动通信用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可靠性的通信业务

 

1国际移动卫星组织简介

    国际移动卫星组织(Inmarsat)是由80个成员国组成的提供全球移动卫星通信业务的国际间合作的商业组织,原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1979年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倡导成立,旨在为海上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和安全通信,是与国际通信卫星组织(Intelsat)同类型的国际商业化组织。

Inmarsat自1982年开始提供全球移动卫星通信业务以来,业务发展迅速,已从最初提供单一的海上国际移动卫星通信业务,发展到可提供海上、陆上和空中的全方位移动卫星通信业务。现全球约有42000多个船舶用户、2000多个航空用户及32000多个陆地移动用户,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Inmarsat最先推出的系统为A标准系统,主要提供模拟话音、传真、电传和数据业务;1985年开始提供航空卫星通信业务;在1991年又推出了数字化系统——C标准系统,主要提供电传、低速数据和增强性群呼(EGC)等业务;1993年先后推出全数字化通信系统——B/M标准系统,B系统是A系统的数字制式,最终将取代A系统,提供的业务与A系统相同。M系统是一种简化的B系统,提供中等质量的数字话音、传真和数据业务。Mini-M系统是最新推出的M系统的微型化系统,提供与M系统相同的业务。

 

2 系统结构

    Inmarsat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段(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空间段的发展经历了3代:第1代卫星主要租用美国COM-SAT公司的海事卫星(Marisat)、欧洲航天局的Marecs卫星和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第5代卫星(Intelsat-V)的海事通信子系统(MCS);第2代Inmarsat卫星于1990年10月发射,通信容量为第1代卫星的5倍;第3代卫星于1995年发射,每颗卫星具备一个全球波束和5个高功率点波束,通信容量为第2代卫星的10倍。地面站即业务提供者,由各签字者国家和地区建设和管理,它是用户终端与国际、国内电信网络用户间通信及用户终端间通信的接口,为各类用户提供不同的通信业务服务,现有近40个地面站为国际移动卫星通信服务。不同类型的用户终端广泛应用在不同领域。图1为In-marsat通信。

 

 

3 香港的国际移动卫星通信

    香港是亚太地区电信的枢纽,香港电信是亚洲最早使用卫星通信的电信公司之一。香港电信向海上、陆上用户提供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在香港岛南端建设了鹤咀海事卫星地面站,服务于印度洋区和太平洋区,香港电信于1994年3月开通了B标准和M标准岸站业务,地面站设备由日本NEC公司生产;于1996年又开通了A标准岸站业务,地面站设备由挪威NERA公司生产,并与B/M标准站共用天线和射频设备。地面站通过光纤线路(主用)和数字微波线路(备用)连接到香港的全数字化本地网络和高质量的国际网络上,为卫星移动通信用户提供高可靠性、高质量的通信业务。地面站收到海上遇险报警信息,可立即通过遇险专线直接连接到香港海上搜救中心(MRCC),A标准和B标准系统均满足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的要求。Inmarsat第3代卫星投入使用后,香港电信的地面站已改造成双极化运行。

 

3.1 业务性能

(1)A标准业务

香港电信A标准地面站的识别码为:13(八进制)或11(十进制),提供的主要业务为:

——模拟话音

——7.2kbit/s~14.4kbit/s的G3传真

——50band电传

——中低速数据及56kbit/s或64kbit/s的高速数据

(2)B标准业务

香港电信B标准地面站的识别码为:118,通过大西洋东/西区的加拿大Laurentides地面站提供4个洋区的全球覆盖,提供的主要业务为:

——16kbit/s编码率的数字话音;

——9.6kbit/s的G3传真;

——50band电传。

今后将增加中低速和高速数据业务。

(3)M标准业务

香港电信M标准地面站的识别码为:118,通过大西洋东/西区的加拿大Laurentides虚拟地面站实现全球覆盖,提供的主要业务为:

——6.4kbit/s编码率的数字话音;

——2.4kbit/s的G3传真。

今后将增加2.4kbit/s的数据业务,M站将改造成具有Mini-M业务的地面站。

 

3.2 提供的特殊业务

香港电信提供的移动卫星通信特殊业务参见表1。

 

3.3 通信费用

香港电信提供的移动卫星通信业务费率具有移动终端至陆上公众网、移动终端至移动终端、陆上公众网至移动终端3种,计费费率分别如表2、表3、表4所示。

表中:

区域0为香港和澳门;

区域1为澳大利亚和亚洲;

区域2为美国和加拿大;

区域3为中国大陆和主要欧洲国家;

区域4为世界其它国家。

费率减价时间,以世界标准时间(UTC)计为:

印度洋区(IOR)为10:01~20:00

太平洋区(POR)为19:31~05:30

大西洋东/西区(AOR-E/W)为19:31~0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