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字化建设建议及思路

发布时间:2017-11-17 作者:余涛(中兴通讯) 阅读量:

以新技术手段打造服务型政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T技术的突飞猛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实践和应用。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管理及经营模式的进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不遗余力地积极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美国政府于2011年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并启动了多项国家大数据计划,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成立“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并建设了美国联邦政府的数据平台(Data.gov);德国则制定了《云计算行动计划》,很早就开始布局数据产业保护和数据安全保护,并积极推动政府、运营商、企业等机构数据开放,打造“智慧数据”,助力工业4.0战略;法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都相继发布了云计算、大数据相关的战略文件或行动计划,出台各项政策,除了在政府数字化改进方面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之外,还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引导、产业孵化,打造国家新技术发展战略。对于新兴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各国政府也在积极投入并推动应用落地。


  2016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在2016—2020这五年期间将重点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重点扶持,并要达到自主可控。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将作为中国发展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要支撑技术。伴随着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共享的推进,以及“放管服”政府深化改革的推进,新的技术手段将作为行政手段最有利的辅助工具,助力打造服务型政府。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作为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改进的核心技术,在各部委、省市区县的政务云、政务大数据、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或政务服务项目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也被更多政府单位所接受,积极应用到政务服务关联的多个领域内。


  纵观中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化、数字化改革进程,从无纸化、电子化开始,到2000年的金字工程,从无到有,实现了政府数字化的大跨越,政府各个部门逐步实现了数字化办公及服务。2010年后,经历了金字工程建设之后,政府虽然实现了数字化办公及服务,但问题也逐渐显露:分散建设导致信息孤岛,资源分散且浪费,分散也意味着管理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安全隐患严重,竖井效应明显,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成本越来越高。而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手段,刚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统一的云计算平台能够将政府数字化办公、数字化政务服务系统统一,集中部署,集中监管,集中运维,集中备份,集中容灾,解决政府数字化系统分散建设衍生出来的各项问题;大数据技术结合数据共享交换系统的应用,可以将政府数字化系统中的各类数据深度分析挖掘,使得原本孤立的看似意义不大的数据变得更有价值,并能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

 

政务数字化架构简介

 

  对于政府的数字化建设,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方向,从最开始的政务云平台建设,逐步向以“统一承载应用,集中管控分析数据”为核心的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上转移。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从2016年“7+1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获批之后热度日益升高,逐渐成为政务数字化下一个核心建设方向。政务大数据中心总体架构简单总结为“3433”,即三大网络、四大平台、三大中心、三大体系(见图1)。

 



  ● 三大网络


  电子政务外网:省市区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规划,统一安全边界定义,内部以物理隔离的方式划分政务办公、政务服务、互联网等多功能区域。


  互联网:统一互联网出入,统一安全监控,引入多家运营商保证省市区县的互联网通畅,并获取海量互联网信息,极大拓展政务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完善大数据中心的数据结构,丰富数据分析结果。


物联网:对接行政区内已有物联网设备,及时获取更广泛的实时采集数据,集中采集存储分析挖掘,为政务大数据中心提供更丰富的实时、动态数据分析功能。


  ● 四大平台


  云计算平台:建设资源共享、统一管控、弹性扩展、安全可靠、多活异地容灾备份的云计算平台,支撑政务办公、政务服务应用,支撑大数据平台的高效计算和海量存储。


  大数据分析挖掘平台:基于开源架构,实现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为上层应用提供强大的OLAP分析功能。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多数据源异构数据的抽取、转换、清洗、比对,实现省市区县基础库、主题库的建设,实现行政区内委办局之间数据共享交换开放的有效管控和监督。


  人工智能平台:基于业界主流的开放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框架,实现分布式的语义分析、文本、图像和视频分析,完成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服务,为政务服务、政务大数据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提供更智能的政务服务、政务大数据应用。


  ● 三大中心


  大数据资源中心:在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上,完成五大基础库、若干主题库和互联网库的建设,如自然人库、法人库、信用库、旅游库等,便于后续的深度分析挖掘和展现,还包括实现“惠民、兴业、善政”三个方向的大数据应用中心。


  区块链大数据开放中心:利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平台,借助区块链的信息可追溯、信息不可篡改、智能合约、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等技术特征来建设政务信息共享中心,实现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电子病历等政务信息共享服务,技术上彻底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惠民服务。


  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实现政务服务、政务办公的应用中心,囊括了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多终端互联、服务下基层等多个方向,实现诸如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政务服务运行管理、并联审批、电子证照、中介管理、效能监察、网上办事、掌上办事等多类服务应用。


  ● 三大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起草行政区内大政务云、政务大数据、政务服务相关法规、规章草案,制定数据归集、共享、开放、应用等标准规范及管理办法;拟订并组织实施政务公开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以及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规划、战略和政策措施。


  安全保障体系:进行政务云、政务大数据、政务服务体系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安全监督检查,开展应用、网络、服务、数据安全风险评估。


  运维管理服务体系:构建高可靠的产品服务和安全运维体系,实现7×24小时全天候技术支持,实现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响应、事后总结的无边界运维保障。
 
政务数字化建设原则和方式

 

  政务数字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每个省市区县的实际情况不同,先做好总体规划,再分步实施,建设顺序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政务数字化建设原则一般要参照如下几条:标准统一、集约建设、集中管控、前后兼容、共享开放、安全可靠、国产优先、智能运维


  建设方式不一定要一蹴而就,可以以小步快跑的方式,边建设边完善,设立阶段性建设目标,每个阶段做到可观可感可用。


  首先可以从网络建设开始,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互联网出口,打造安全的网络体系;其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容灾备份架构,打造安全、可靠、可控的基础设施平台;再围绕数据展开政务数据的治理建设,实施政务数据治理,梳理政务信息目录和数据体系,构建可信、可控、开放、共享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同时建设并完善城市信息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城市信息库的范畴和内容,如自然人库、法人库、信用库、宏观经济库、空间地理库、电子证照库、政务信息库、政务事项库、互联网库、城市部件库、旅游库、交通库等;数据越来越丰富,自然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大数据分析挖掘平台根据数据的情况、区域特色构建不同的模型库,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具对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关联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分析等,将数据深层次的意义展现出来,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关系分析梳理出来,从善政、惠民、兴业三个角度,用数据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更精准的决策和政策。


  政务服务的建设与上述建设可以同期开展,围绕着一号一网一窗一张图展开,可以借助区块链作为政务信息共享、政务事项办理的底层技术平台,发挥区块链技术的特点,真正做好惠民、便民、简政、善政、劝业、兴业,深化“放管服”改革。

 

政务领域重要发展趋势:区块链和微服务

 

  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近两年得到了广泛关注,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积极促成基于区块链的行业应用落地。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的通知(国发[2016]73号),将区块链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并列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技术手段,2017年工信部发布了中国首个区块链标准《区块链参考架构》。区块链具备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信息可溯源、数据不可篡改、数据信任传递的技术特性,不仅能服务于金融行业,对于政务行业的政务信息共享、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来说,更是一个具备天然优势的技术平台,能够以更简单更可靠的技术架构、更安全的数据保障、最少的开发代价、最低的内部协调成本实现政务信息在各委办局内的共享和交换。基于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打造电子证照共享平台,还可以实现电子档案、电子病历、电子身份认证、中介交易等多类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数据引用与跟踪服务平台。区块链技术必将成为未来的政务信息共享、政务公开、政务服务重要的底层支撑技术,是未来政务领域主流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对于数字政务建设,尤其是政务服务建设,微服务化也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微服务架构是一项部署在云中的新技术。不同于传统业务服务,微服务更轻量,服务之间的耦合性更松散,服务粒度更细,微服务的业务服务能力更短小、更独立。微服务能够虚拟化后独立自动化部署在容器中,可以实现服务能力快速弹性伸缩,也可以实现智能端点——智能决定服务访问路径,通过对微服务的编排可以快速组合实现新的服务。微服务模式与传统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微服务化之后,可以将一项复杂的政务服务事项进程解耦成很多个微小的微服务进程;每个微服务进程都是独立的,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的服务事项或服务事务处理,将这些微服务进程组合起来就是原来的一项复杂的政务服务事项。微服务进程还能同时接受其他政务服务事项的请求访问,实现微服务的共享,并且与其他微服务进程重新编排后可以生成一项新的复杂的政务服务事项。当某一项政务服务事项请求并发量突然爆发,压力较大的微服务进程会进行快速弹性扩张,复制更多同样的微服务进程,从而满足更高的请求并发量。我们可以畅想一下,不久的未来,政务服务微服务化之后,上层还是一样的一项项政务服务事项,底层则变成若干个微服务进程,这些微服务进程提供着诸如身份证校验、身份证号码查询、婚姻状态查询/登记/变更等微小的功能服务,每个微服务进程同时可以为多个政务服务事项提供服务请求、返回事项办理数据;当政务服务事项发生变更时,不需要重新设计开发,只需要重新编排微服务进程,一个新的符合要求的政务服务事项就诞生了。

 

  回首遥望,10年前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正如今天的区块链、微服务一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现如今已经走进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革新、创造发明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人类社会的需求也正源源不断地驱动着新技术的诞生。我们坚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数字政务建设当中,为数字政务建设添加新的动力,造福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