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毫米波车地系统,一网双享5G-A万兆体验

发布时间:2024-04-16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在59个城市累计开通338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超1.1万公里,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294.66亿人次,日均客运量突破8000万人次大关。

 

然而,随着城市轨道线路和车站数量增加,线网客流持续增长,城市轨道网络结构愈加复杂,运营压力也随之加大——安全隐患和风险无处不在;运能与运力难以匹配巨大的潮汐客流;传统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城市轨道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上网流量激增,地铁5G覆盖率不足导致卡顿、掉线遭网友吐槽: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人们超过6成的日常出行依靠地铁,然而人们想在地铁上刷刷视频、玩玩游戏或者进行一些移动办公,却经常遭遇卡顿、缓冲、掉线等尴尬,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手机仿佛就是一个摆设,有网友无情地吐槽地铁是“信号屏蔽器”。如何改善地铁5G网络覆盖一直是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全国地铁综合5G覆盖率仅55%,地铁5G覆盖是“信号升格”的重点场景。
 
  • 地铁巨量业务数据回传、能耗和维保面临压力:地铁运营会产生巨量数据。一个地铁站往往有超过200个摄像机和数以万计的物联传感器,一列地铁车厢内一般配置有40路高清摄像头与PIS(乘客信息显示系统)视频,运营数据当前需采用人工拷贝方式存留,耗时费力。与此同时,增加的新运营线路也带来了总体能耗的增长,维保成本也随之增长。

 

为解决上诉问题,上海电信携手中兴通讯创新打造“5G-A车地系统”:在地铁隧道内部署毫米波AAU作为回传系统,同时,在地铁车厢内部直接部署一套完整的5G数字室分系统。在满足车厢内乘客5G用网无忧的同时,毫米波超大带宽、超高速率及低时延的特点还能同步满足轨道交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file

 

  • 地铁隧道内部署毫米波回传:毫米波作为回传系统可提供下行超15Gbps的回传能力,可将站台、车厢内、隧道内实时巨量运营信息传输至控制中心,通过图像识别及目标检测,动态采集车辆轮对、走行部、受电弓、轨道等关键部件图像,替代80%以上的人工日检内容,提升30%运维效率。同时毫米波与波束赋形技术结合,在较低输出功率下依然能提供很好的信号质量,从而大幅降低隧道内信源数量,降低总能耗。

 

  • 车厢部署5G数字室分系统:列车内采用中兴通讯首创的轻量化BBU+pRRU二级极简架构的数字室分系统,不仅解决了由隧道空间不足导致的5G新线缆安装数量受限甚至无法安装的问题,也同步解决了车厢金属车体带来的信号穿损及高速运动时带来的信号多普勒频移问题。该套系统小而精,BBU的大小仅是业内BBU大小的一半,在有限的车体空间内可实现安装无忧,经测试验证可匹配于现有超190种地铁车型。

 

目前“5G-A车地系统”已经在上海地铁4号线隧道内分区段开通,从整体实施效果来看,“四大创新”价值已初步显现:

 

  • 网络性能提升带动用户体验跃升:4号线行驶车厢内实测峰值速率2.1Gpbs,平均速率1.7Gbps,相较传统漏缆覆盖方案平均600Mbps的速率,性能提升280%+;

 

  • 隧道网络建设工期大幅缩减:无需铺设泄露电缆,地铁施工难度大幅降低,以4号线为例工期由原来1年缩减至6个月,工期缩短50%;

 

  • 有效降低投资提升收益比:毫米波提供的大带宽回传,可实现回传系统共建共享,仅以上海4号线为例,相较于传统覆盖方式投资可降低20%,同时全线减少了78%的隧道通讯能耗,每年节约370万度电。

 

  • 兼顾ToC与ToB实现双驱动:在确保广大5G用户业务极致体验的同时,开拓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跨行业合作共赢,促进同类场景及其他行业与通信行业的完美融合。

 

放眼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在“万兆毫米波”地加持下,它还将是联接乘客体验的综合服务载体。从“交通大国”到“交通强国”,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才能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