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重构:新型工业网络生态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16 作者:中兴通讯 束裕,盛枫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上,工业正加速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随着工业4.0向工业5.0理念的演进,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工业网络正经历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连接管道”逐步演进为具备感知、计算与决策能力的“智能中枢”,成为支撑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本文将探讨在多技术融合与网业融合的趋势下,工业网络如何重构能力边界,推动产业生态向更加开放协同、智能决策的方向发展。

 

多技术协同与网业融合的新动能需求

 

        从工业3.0迈向工业4.0乃至5.0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在智能制造的三大支柱——智能装备、工业软件与工业网络中,不同领域和环节的发展呈现碎片化特征,工业网络因其系统化、可复制的特性,成为突破这一碎片化格局的关键抓手。新型工业网络通过连接人、机、料、法、环等生产要素,不仅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更通过IT(信息技术)、OT(运营技术)、CT(通信技术)、DT(数据技术)的协同联动,构建跨层跨域的产业生态。

        在技术协同维度,工业互联网平台(IT)与产线自动化(OT)的深度融合,使数据从生产端向管理端高效流动,推动数智化技术反哺OT自动化升级。例如,通过工业网络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可动态优化产线参数,实现设备预测性维护与工艺迭代。同时,CT技术的深度参与(如5G、TSN时间敏感网络)为业务场景低时延需求提供网络确定性保障,而DT技术(如大数据、AI)则通过数据建模驱动生产模式创新。

        在业务模式演进维度,5G虚拟专网与独立专网各自承担不同角色,推动工业网络建设逻辑从“网业分离”向“网业融合”转变。虚拟专网依托公网资源,以共享经济模式支撑企业IT/OT业务的灵活上云,降低初期投入成本,实现非敏感业务在运营商云服务环境的统一接入和管理;独立专网则以数据自主可控、网络灵活调度、业务安全可靠为核心,通过融合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算网一体等创新技术,满足高端制造场景下的业务安全与服务质量。

 

数智化驱动下的工业网络融合演进路径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加速融合的背景下,工业网络正从单纯的“连接”向“服务”演进。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网络能力,更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生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割裂走向协同,为构建智能、灵活、可持续的新型工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连接之上:5G网络如何服务企业数字化升级

        5G网络源于移动蜂窝体系,从设计之初就面向广域、泛在的移动通信需求,具备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和服务化架构的特性。这种架构能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在企业从单条产线向多基地协同、从内部封闭生产向社会化分工演进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此外,5G网络具备良好的虚拟化支持能力,可与MEC(多接入边缘计算)深度融合,实现边缘算力与网络能力的协同。通过网络切片与SLA(服务等级协议)保障机制,5G能够根据不同行业和场景需求,灵活构建语音通信、集群调度、广播通知、高精度定位、感知探测等多种专业通信类服务,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网络功能选项和更高的定制化空间。

        因此,设备厂商与运营商在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应提供标准化的连接能力,更应发挥其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服务保障等方面积累的专业经验,深入理解行业需求,推动产品、方案与服务的持续创新,构建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

 

从连接到服务:新型工业互联网生态的构建逻辑

        在数字化和互联网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OT自动化厂商正加快工业自动化向模块化、平台化方向演进,推出类似“应用商店”的开放架构与产品体系。同时,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也在探索云原生服务模式,构建面向工业场景的综合服务生态。

        在这一融合趋势下,技术供应商不仅可以提供标准化产品与服务,还能以更开放的姿态,围绕客户价值,提供融合自动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数智化方案在继承传统工业自动化稳定性的基础上,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更灵活地应对多样化业务场景。例如,通过将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螺钉机等设备,构建可视化、可预测的智能控制平台,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自适应能力。

        通信产业的发展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成功在于构建了从标准制定、产业链协同到用户服务的完整生态体系,兼顾基础业务的标准化与上层应用的个性化。这一体系的构建逻辑对工业领域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面向新型工业化,应积极借鉴公网成熟的技术路径与业务模式,推动设备智能化、网络服务化和应用平台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是从传统ISO/OSI七层模型向“云-边-端”架构演进。这种演进本质上是层级简化与功能重构的过程,有助于降低企业在系统协同、数据流通与业务集成方面的复杂度与成本。

        然而,当前工业领域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尽管传统OT集成商在局部效率上具有优势,但其高度定制化的实施方式易造成重复建设、系统割裂与生态封闭,难以支撑全社会资源协同与产业规模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借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经验,推动企业IT化服务的集中化与标准化,构建类似“智能手机”的通用终端平台和开放应用生态。这一转型不仅依赖于技术的持续演进,更需要设备商与运营商从“连接提供者”向“服务赋能者”转变,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工业互联网新生态。

 

迈向主动服务:AI智能体重构工业网络能力边界

 

        随着AI大模型与智能体(Agent)技术的突破,工业网络正从“被动连接”迈向“主动服务”新阶段。传统网络仅实现物理层信号传输,而智能网络通过引入AI智能体,实现对生产要素的感知、协同与自主决策。在复杂制造场景中,智能体可作为设备、系统和人员的数字代表,借助分布式智能实现跨层级、跨域协同。例如,当产线设备发生故障时,智能网络可自动触发联动机制:物理层隔离故障节点,网络层动态调整资源切片,应用层同步推送维修方案至终端,实现闭环式故障管理。

        未来,工业网络将超越传统通信管道角色,依托AI智能体与数字孪生技术,提供主动感知、预测性维护、能效优化等增值服务。在AI特别是大模型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依赖经验的工业系统正具备应对复杂环境与多样化需求的自适应能力。新型工业网络提供商不仅要连接物理设施,更需具备开放创新与架构演进能力,构建“智能连接+主动服务”的未来新模式。

 

        综上所述,新型工业网络不仅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空间的桥梁,更是推动工业系统智能化、服务化、平台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在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正从“被动连接”迈向“主动服务”,实现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的全链条闭环。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开放协同与多技术融合的深化,工业网络将深度融入制造流程,助力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在此过程中,设备厂商、运营商与行业用户需共建开放、智能、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推动工业网络从“技术集成”迈向“价值共创”,为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中兴通讯致力于技术创新与共性模式探索,持续赋能各行业客户,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型工业网络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机遇。